我国啦啦操研究综述
2016-07-06宋纪娟陈瑞琴
宋纪娟,陈瑞琴
我国啦啦操研究综述
宋纪娟,陈瑞琴
摘要:通过对2006-2015年10年间啦啦操科研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将其划分为3个层面进行研究综述,客观反映啦啦操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水准,找出目前啦啦操科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部分问题,有助于明确啦啦操科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啦啦操;科学研究;综述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归纳法,对我国2006-2015年间737篇啦啦操方面的科研论文进行研究综述。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啦啦操”为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以及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搜索。
2 研究综述
2.1对啦啦操论文数量的分析
如图1所示,几乎每年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论文的总量基本保持一致,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2006-2008年处于平稳增长阶段;2008-2011年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2011-2012年持平;2012-2014年又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2014-2015年呈直线下降趋势。核心期刊论文的变化规律也基本符合非核心期刊论文的变化规律,但是每年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极少。由此可以得出,文献总量的快速增长是由非核心期刊文献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导致的。
2.2对论文质量的分析
科研论文的质量是指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所占总文献数量比例的大小。从737篇啦啦操论文中可以看到,期刊论文共632篇,硕士学位论文共10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有37篇,非核心期刊论文有595篇,核心期刊科研论文数量占总科研论文数量的5%,说明我国啦啦操论文的质量或者说科研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图1可见,2006、2009、2010年核心期刊所占总数的百分比较高,其他年份核心期刊所占百分比均较低。
图1 2006-2015我国啦啦操科研论文数量及质量的统计分析
2.3对论文研究所涉及内容的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和学科理论可划分为3个层面进行综述。第1层面为现状、技术、创新、表现力、教学、训练、人才选材、理论、规则、编排、音乐、师资共585篇论文;第2层面为生理、心理、保健学共74篇论文;第3层面为美学、法律、文化、产业、市场共78篇论文。第1层面的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的79.4%,明显多与第2层面的10%、第3层面10.1%。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多数科研工作者极为重视第1层面的研究,而对第2、第3层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由图2显示,研究啦啦操开展现状方面所占比重最大,占了总数的1/3以上;理论方面次之,而如技术、教学、训练等8个方面所占比重相当都没有超过10%;因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啦啦操的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但仍没有扩展开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图2 2006-2015我国啦啦操科研论文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2.3.1第一层面论文分析
1)对啦啦操现状的研究。我国啦啦操文献中关于现状的论文占有较大比例,说明科研学者对此非常重视。张庆如在《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啦啦操发展迅速,推广与普及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1]”它需要我们在时代赋予的要求与责任中精心培育对生活实践的敏锐嗅觉,积极培养理论前景的问题意识,并于现实生活中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促进啦啦操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胡娟娟在《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中写道:“我国普通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已初具规模。[3]”王书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啦啦操开展现状分析》中指出“河南省中小学啦啦操刚刚开始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孙丹在其硕士论文《全国啦啦操联赛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写到:“啦啦操运动在我国起步晚、竞技水平低、发展规模小。”所以,“我们要切实把啦啦操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推进啦啦操广泛开展。要把高校人才培养与项目协会再培训的人才培训模式有机结合”[4]。
2)对啦啦操理论的研究。匡慧兰、李德华在《国内啦啦操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中写到:“目前国内关于啦啦操音乐的选择、编排的创新、训练方法的系统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甚至还有空白区。[5]”王之春、苏晓敏的《论体操、健美操与啦啦操的衍生与回归》指出:“三个项目的发展体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衍生,再从大众化向精英化回归的基本路线。[6]”李芳在《舞蹈啦啦操与表演性健美操的相似性研究》指出:“舞蹈啦啦操与表演性健美操在综合素质要求、音乐的选编、身体素质、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相似性。[7]”其他方面的论文还有黎佳佳的《中日竞技啦啦操的比较研究》、张月娥的《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的比较研究》、王志东的《对叠罗汉理论体系的研究》等。
3)对啦啦操教学的研究。虽然,“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目前体育院校开设啦啦操专项课程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8],但啦啦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还是取得了十分显著地成果,代表性的论文有王慧莉的《TPSR教学策略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闵爱娟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王灿的《普通高校啦啦操启发式教学的探究》;马焱、丁斌等的《啦啦操课程实施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究》;刘晓玲的《浅谈啦啦操教学训练中的表象训练》等。其中,王丽娟在《我国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中对18个教学内容进行Q型聚类分析,并指出:“教师和学生对于啦啦操专项课程的技术教学内容重要性选择基本是一致的,存在个别差异,而在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都存在认识不够,在啦啦操科研、啦啦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分歧。[8]”
4)对啦啦操训练的研究。郭希在《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底座男性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中提出了“抗阻辅助振动训练对最大力量、爆发力、核心力量的效果要显著好于单一抗阻力量训练。[9]”邱建钢在《优秀技巧啦啦操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分析》一文中指出:“技巧啦啦操的速度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点,是发展技巧啦啦操难度动作的基础,也是优秀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核心素质”。[10]张佳飞通过把杆训练、舞姿训练、舞步训练等方法,使队伍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参加比赛和表演的要求。闫红提出了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存在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经费缺乏、训练场地不完善、科研成果较少等问题问题。吕秀娟的《高校舞蹈类啦啦操运动之训练研究》提出了推进高校舞蹈啦啦操运动训练的5个有效途径。
5)对啦啦操师资、人才选拔的研究。任何一项运动的普及都离不开专业师资,啦啦操也不例外。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啦啦操教练员50%以上为健美操专业的教练员,此外还有艺术体操、体操和武术等专业的教练员转行而来[10]。张弘在《啦啦操》一文中提出:“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啦啦操专业教练,尽快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11]”罗潇在《啦啦操教练员的创新思维及培养》提出了啦啦操教练员创新思维运用的基本方法。
刘玉泽在《高校舞蹈啦啦操运动员选材指标探讨》一文中提出:“舞蹈啦啦运动员的选材应该从多角度进行细化考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形态、音乐素养这几个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张献芳在《普通综合类高校啦啦操运动员选材研究》中通过6个方面细致研究了普通综合类高校啦啦操运动员选材因素及检测方法。
6)对啦啦操技术的研究。技术是对啦啦操运动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成啦啦操表演或比赛的首要条件。江山在《托举动作的难度要素及其专项技术训练的研究》中提出:“托举动作难度要素构成有3个主要方面。[12]”赵杰在《技巧啦啦操难度动作的基本技术探析》中指出:“协同配合、核心稳定和多重角色是技巧啦啦操这个专业领域中反映其难度动作基本技术的特征。平衡、保护、抛接和翻转技术是技巧啦啦操难度动作的基本技术。[13]”倪洁研究了扣肩接轿的技术要领。“完善技巧啦啦操技术的研究,重视运动技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是现阶段促进该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舞蹈啦啦操挥鞭转难度动作训练的优化研究》一文中,左溢采用的实验法证明了一种有效、优化旋转类难度的训练方法。葛胜楠撰写《舞蹈啦啦操动作“阿拉C杠”技术特点与训练方法探析》,从中提出了练习“阿拉C杠”这一旋转类难度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以及“阿拉C杠”动作训练方法与手段。
7)对啦啦操表现力的研究。王莉莉的《影响舞蹈啦啦操运动员表现力因素的初探》一文对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和提高运动员表现力的方法做出了详细的研究。王皓的《体育院校舞蹈啦啦操艺术表现力训练方法的研究》摒弃了传统的过于教条式的传统训练方法,将训练方法归类为四个大的分类。韦丽春在《啦啦操中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研究》中指出:“技术动作是运动员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首要手段。”黄立红在《对影响高中女生舞蹈啦啦操表现力因素的初步探讨》中指出:“影响舞蹈啦啦操演练者表现力的因素包括气质与性格,专项素质、兴趣、音乐和舞蹈等。”
8)对啦啦操编排、音乐的研究。在啦啦操的比赛过程中,成套的编排和音乐的选择会给评委和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闫晓的《从竞赛规则变化看我国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发展与编排》指出:“技巧啦啦操比赛的动作及编排设计具有个性化,速度快、力度强、节奏感强、花样繁多。[12]”徐琛提出了:“口号要素是啦啦操所特有的,也是啦啦操区别于其它项目的特征之一。”陈真在《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探究》中指出:“舞蹈啦啦操的编排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啦啦操音乐多数与动作编排一起进行研究。孙绍宁在《从体育美学的视角探讨啦啦操音乐与动作的选编》提出啦啦操音乐与动作的选编要体现独特创新性,提高编排的价值。冯菲在其硕士论文《舞蹈啦啦操音乐结构形式的研究》一文有针对性的从舞蹈啦啦操音乐结构形式的核心元素和主要组织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陈风在《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学的乐感训练分析》中指出应该:“根据不同舞种风格的音乐,完成与音乐特点风格相统一的动作。”
9)对啦啦操规则、创新的研究。张欣和徐中秋对我国《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与《ICU国际啦啦操联盟2013-2014啦啦操规则》在规则体系、评判方法、计分方法与难度级别4个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我国在项目规则完善、赛事体系、培训系统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李德华系统的从几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啦啦操新规则的完善。田凌、耿瑞楠在《新规则下啦啦操比赛制胜因素分析》中指出:“比赛项目,音乐、服饰、道具,成套编排,难度动作,完成情况”都有了新的规则标准。冯宇将《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与《2006-2009年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规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要“以创新为原则,用前瞻的眼光和敏锐的思路来研究和掌握各种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并在评分规则基础上大胆地创新。”
创新是任何运动项目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啦啦操的发展才能永不止步。蒋晓絮通过对2012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武汉站)的比赛视频进行观看与分析,认为在舞蹈啦啦操的创编上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从而从队形、动作、表演风格、音乐、表演与包装5个方面对啦啦操的创新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研究。白洁、罗琪、陈亮、王峥《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和方式。[13]”
2.3.2第二层面论文分析
1)对啦啦操生理的研究。何波在《舞蹈啦啦操干预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及生物学关系》一文中指出:“8周和16周舞蹈啦啦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降低体成分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大部分的心血管功能指标,后8周干预效果好于前8周。[14]”时倩的《舞蹈啦啦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提出,“9周舞蹈舞蹈啦啦操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或改善女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15]”蔺平在《舞蹈啦啦操运动对中学女生身心的影响及其开展策略》中研究了舞蹈啦啦操运动对中学女生神经、运动、呼吸和心血管4大生理系统的影响优势。
2)对啦啦操心理的研究。杨念恩、李世昌、周燕的《优秀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运动员16PF常模及特征分析》通过实验得出:“性格、训练年限、运动成绩的好坏均对运动员的性格心理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性格情绪。[16]”施正雄的《啦啦操训练对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影响》表明:“啦啦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17]”蔺平从审美、意志品质和集体协作意识等方面探究了舞蹈啦啦操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优势。
3)对啦啦操保健的研究。夏璐、牛长江指出:“技巧啦啦操运动损伤主要是肌肉劳损、韧带拉伤、挫伤、关节扭伤和骨折、肌肉擦伤。[18]”张国清,黄婷通过《技巧啦啦操运动损伤与预防的研究》一文指出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对应的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见和建议。《浅谈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运动损伤》,赵笛这篇文章有针对性的对西安体育学院技巧啦啦操底座队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他们所常见的腕关节损伤有3类[28]。
2.3.3第三层面论文分析
1)对啦啦操美学的研究。王芦英在《舞蹈啦啦操的审美艺术取向》一文中提出了提高舞蹈啦啦操审美艺术价值的建议。鲁娟在《规则导向下舞蹈啦啦操的艺术审美》中指出了舞蹈啦啦操的艺术审美特征论述了舞蹈啦啦操的艺术审美特征与艺术评判特点。王娜娜还从体育美学视野下研究了服饰对啦啦操受众情感影响。王贺结合啦啦操运动本身的一些项目特点从三个方面对啦啦操运动的“美”进行探究。杨晓莹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舞蹈啦啦操审美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创编的研究》中探究了舞蹈啦啦操的审美艺术价值。
2)对啦啦操法律、文化和产业的研究。王娇云、张琦的《高校啦啦操队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的民事法律关系探究》,文章明确的指出:“高校啦啦操队是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的法律弱势群体。[19]”王慧莉在《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中提出:“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结构由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构成。[20]”韩旭的《浅谈啦啦操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学校可以将啦啦操当作教育的手段。”张景和曾吉在《从啦啦队员表演表现力的差距谈中美啦啦队文化的差异》中指出:“中美啦啦队文化在融合中碰撞,中美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导致两国啦啦队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梁亚琪,李先雄所撰写的《我国啦啦操产业发展前景探究》指出:“从总体上看,啦啦操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刘洋在《我国啦啦操业余俱乐部建立的可行性研究》指出:“从体育项目发展的规律来看,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而体育项目俱乐部的发展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及中间环节。”何洁在其论文《中美啦啦操产业发展对比研究》一文中写道:“应将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需要相结合,加速啦啦操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3)对啦啦操市场的研究。邱建钢在《我国啦啦操项目市场化推广策略研究——以“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推广为例》一文指出;“扩大啦啦操健身人口,增强全民科学健身意识,举办相关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形成啦啦操体育市场,从而带动啦啦操相关产业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21]”袁猷超的《我国啦啦操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研究》指出:“啦啦操竞赛体系还比较单一,赛事政企合作程度不够。”杨敏在《开发我国啦啦操竞赛市场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也应致力于啦啦操竞赛市场的开发,探索并发展其竞技水平与产业化之间的和谐互动的关系。”刘钧在《高校啦啦队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理论研究》提到:“高校啦啦队赛事市场化运作必将成为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我国啦啦操科研论文的总体数量虽有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却不随总数的增长而递增,也就是说文献的总体质量提高并不明显,即啦啦操研究文献总数的增长主要体现在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增多。2)我国啦啦操各领域的科研论文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现状、技术、教学、训练、编排等基础层面;少部分涉及到生理、心理、保健等交叉学科理论和产业市场等第三层面。这表明对于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3.2建议
1)我国啦啦操论文总数不断增长,但核心期刊数量却没有显著提高,科研工作者应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论文,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式,提高我国在啦啦操科学研究领域的水平,使我国关于啦啦操的论文不仅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提升,从而能为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在啦啦操理论研究的广度方面还有所欠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理论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在研究啦啦操本身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与其他学科如医学、生物力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联系,进而扩大啦啦操的研究广度,让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充分渗透到啦啦操这项运动中,使啦啦操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如.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
[2]张庆如.啦啦操运动发展演进及特征表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
[3]胡娟娟.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
[4]邱建钢.我国啦啦操“五级”赛事体系构建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报,2012(9).
[5]匡慧兰,李德华.国内啦啦操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4(2).
[6]王之春,苏晓敏.论体操、健美操与啦啦操的衍生与回归[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
[7]李芳.舞蹈啦啦操与表演性健美操的相似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8]王丽娟.我国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3).
[9]郭希.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底座男性运动员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
[10]邱建钢.优秀技巧啦啦操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1(9).
[11]张弘.啦啦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
[12]闫晓.从竞赛规则变化看我国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发展与编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13]白洁,罗琪,陈亮,等.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
[14]何波.舞蹈啦啦操干预对肥胖女大学生成分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及生物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6).
[15]时倩.舞蹈啦啦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16).
[16]杨念恩,李世昌,周燕.优秀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运动员16PF常模及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
[17]施正雄.啦啦操训练对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8).
[18]夏璐,牛长江.技巧啦啦操运动损伤的特点与防治[J].时代教育,2013(6).
[19]王娇云,张琦.高校啦啦操队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的民事法律关系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3(1).
[20]王慧莉.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3).
[21]邱建钢.我国啦啦操项目市场化推广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6).
China’s Cheerleading Research Review
SONG Jijuan,CHEN Ruiqin
Key words:cheerleading;science research;review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hina 2006 - 2015 decade La exercises research involved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of review,objectively reflecting our La exercises content and standar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so a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Chinese cheer operati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This article is benefit for making sure the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3-0204-04
收稿日期:2015-11-26
第一作者简介:宋纪娟(1991-),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