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效应研究
2016-07-06杨倩倩高瑞耀
杨倩倩,高瑞耀
(天津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387)
天津市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效应研究
杨倩倩,高瑞耀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文章通过对天津8所院校进行实证调查,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身及用人单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天津市职业发展指导现状。目前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与学生交流较少。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化,进行分类设置;建立完善网络平台,与学生组织合作;增强校企间交流,改善信息不对称三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就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293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猛增,高等教育已向大众模式转化,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职业指导是否能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及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了学校常规工作,推进其发展势必需要各高校大量的物资、师资投入以及学生的学习配合。如此大的投入与其效果是否呈正比为我们所需关注的重点。大学生职业指导是否真的对大学生正确择业,并在今后拥有一个较为成功的职场生涯起积极作用,两者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以及究竟怎样的就业指导课程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正面效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2实证数据分析
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应届毕业生个案访谈以及用人单位反馈实现三个方法对往年多届毕业生(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近两年以及当年应届毕业生)进行职前职后跟踪调查,探析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所起的效应。调查总体在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专业背景以及家庭环境诸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8所高校(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宝德学院)作为调查对象。
2.1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
通过对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采访发现,院校虽均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基本是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且对开设的课程未进行专业化的规划设置。根据调查,目前高校所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且形式较为单一,并未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对就业指导进行合理设置。不过为更好响应与落实教育部的号召,部分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已逐步开展与之相关的系列活动,定期举行就业指导讲座、开设咨询平台以向学生提供帮助。就整体而言,目前天津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特色性与专业化。
2.2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总体选取的是天津市地方普通大学大四学生及应届毕业生,采取抽样选取方式,在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专业背景以及家庭环境诸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8所高校(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宝德学院)作为调查对象。
本论文采取调查问卷法,共发放2000份问卷,有效回收1898份,有效回收率为94.9%。其中男生732人,女生1166人。据调查,有16.5%的学生在大一参加了就业指导课程,36%的学生在大二进行指导课程,29%的学生于大三开设了该课程,15.5%的学生在大四开设课程,仅有3%的学生未开设。
2.2.1职业发展指导实施效果
对样本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51.02%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有一定效果但作用并不明显,仅21%的学生表示对自身有很大帮助,而有16%的学生认为从中并没有什么收获、对求职就业不起作用,此外11%的人不清楚就业指导是否对其求职带来帮助。
从实际上帮助学生求职就业。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改善实施效果,使学生在课程中能收获对今后就业有用的知识与指导。
2.2.2课程类型
现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可分为四大类型:就业政策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择业心理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且由调查结果可知天津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而言较为重视、注重学生对自身整体的规划、指导学生制定好短中长期的目标以有更好的奋斗方向。相比之下,学校对择业心理方面的指导重视较为欠缺,本文认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指导尤为重要,学校应帮助同学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使他们能够在人生又一大“十字路口”做出正确抉择。就业政策指导、求职技巧指导也同样重要,能够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了解相应知识以更好适应职场。
2.2.3学生对具体就业指导的评价
调查小组针对上述四类指导将其又具体划分为15种指导内容,学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出了在求职过程中有实质帮助的指导。
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技巧这类偏实用性指导,而对于学校较大范围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却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的实证性帮助较少,这一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正是大多高校存在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指导需求的了解,同时也应加大对其他非及时性、实用性的指导类型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重视这种整体类目标规划的指导课程。
2.2.4影响就业指导质量因素
根据调查可将学生认为的影响就业指导质量因素主要归为以下六点:就业指导内容不具针对性、内容不深入、指导实践受限、课程缺乏吸引力、指导方向单一与学生重视度不高。由下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高校职业发展指导内容有较多意见,且均有得到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指导的愿望。学校应依据这几点建议展开之后的指导,从而使其就业指导质量得到提升。
2.3用人单位反馈分析
我们通过对天津市几家用人单位的走访了解,目前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首要提及的便是明确的求职目标,因为只有规划好目标才能不会无主张无目的,否则易见异思迁、在工作中心浮气躁。因此这一点也表明学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性,院校应着手加大对该类指导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同时,用人单位也十分倾向于具有自主思考能力、有个人良好形象的毕业生,对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与工作经历也十分看重。院校应针对这几点及学生所提出的就业指导实践受限等问题进行改善,从而将职业发展指导效应发挥全面。
3结论与建议
3.1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化,进行分类设置
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大部分院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因其学科属性的模糊而边缘化,使得课程无法达到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及科学化,且目前没有专职教师进行课程指导。因此,本文建议学校需重视职业发展指导课程的教育,就业指导中心可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学校该课程的规划与管理,督促任教老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依据各学院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同时针对大一学生,本文建议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帮助学生进行“人—职”匹配、性格与技能探索、尽早找到目标、对今后大学及就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开设职业素质训练的相关课程及系列职场挑战等活动以培养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通过参与活动更好地将所学内容运用其中。针对大四学生,短期专题式指导更具吸引力且更为有效。学校可开展求职技巧及相关材料准备的培训,提供求职创业政策的讲座以帮助应届毕业生顺利入职。通过分类设置可以使学生依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就业指导,提高指导课程的效率。
3.2建立完善网络平台,与学生组织合作
现阶段,各高校均有开通就业指导中心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服务。然而,在网站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疏于对平台的管理,一些信息并没有及时更新,且在线上咨询版块也不够完善,使学生无法得到实时的帮助。故本文建议学校应不断完善职业信息网络建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在平台上引入高质量的职业测评系统以供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同时建议就业指导中心与择业协会等学生组织合作,更好地管理在线平台,利用好平台加大就业指导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业指导中心可倡导学生组织开展职场挑战赛等活动,对于活动的组织一定要具有教育意义,严防“为了活动而活动”,可适当给予专业指导使比赛与活动更为规范化。
3.3增强校企间交流,改善信息不对称
目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学生一时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学校应建立校企反馈系统,使学生借助校园平台能充分了解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加强自身技能培训。同时还可通过校友的线上咨询、线下经验交流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获取人才市场的一线资料,从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苏明.构建面向全球化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赵曙明教授访谈[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
[2]赵曙明.中、美、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与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J].管理学报,2012(3).
[3]高素英,赵曙明,张艳丽,等.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
[4]王国猛,赵曙明,郑全全,等.西方团队心理授权模型评价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2,9(8):1244-1250.
[5]杨河清,孙亚男.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3,35(5):81-88.
[6]纪文杰.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7]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2007(12):26-28.
[8]刘甜甜,张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6):99-101.
[9]李勇,范晨芳.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策略及其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98-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65049)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倩倩(1993—),女,浙江人,天津师范大学学生,本科,经济学士。研究方向:投资;高瑞耀(1993—),女,浙江人,天津师范大学学生,本科,经济学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贸易;指导教师:吕景春,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产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