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互动关系研究

2016-07-05刘权庆陈孝章郑显微覃伟

大观 2016年6期
关键词:恩施州新型城镇化民俗文化

刘权庆 陈孝章 郑显微 覃伟

摘要:以恩施州为例,在调查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与民俗文化发展情况,总结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民族文化利用、保护和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剖析该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民俗文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互支撑与促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恩施州;新型城镇化;民俗文化;关系

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近年来,恩施州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0.0%。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融合,但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民俗文化同化与变异现象、民俗文化资源流失等;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理清民族文化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策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从根本上改变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进城上楼”的文化(观念、习惯、认知等)不适应、甚至抵制而导致的建设速度慢、水平低,政府出力不讨好、百姓受用不受益的尴尬现状,促进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城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相互促进

李月敏,李卫东在指出民俗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时,他们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重要内容必须与民俗文化双向发展,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始终与城镇化建设相一致。李枝秀认为城镇文化建设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城镇文化建设不仅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作为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推动城镇化发展。恩施是土家族与苗族聚集地,其丰富的民俗文化使城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使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如龙船调、土家摆手舞等使恩施旅游业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另一个成功典范是恩施女儿城,恩施女儿城是一个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突出仿古与吊脚楼相结合,完美的体现土家民风民俗的新近打造的“新城”。自2012年开业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AAAA级民俗文化城。

(二)相互制约

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民俗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恩施傩戏的商业化、哭嫁逐渐消失等,造成城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民俗文化的润色。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不适应,出现“人在楼中,心在乡间”、“生活市民化,行为农民化”的文化不协调,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二、恩施州城镇建设化现状

十二五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实施了一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一主两副”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30.5%增加到40%,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三、恩施州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一)恩施州民俗文化资源

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8处、省级57处、州级45处、县级176处。传统音乐及舞蹈数量繁多,全州有传统音乐84项,传统舞蹈68个,数目在17类项目中分别居第二位、第四位,并且传统舞蹈土家摆手舞、肉连响、龙船调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有85个,传统美术33个,分布于恩施州8个县市。民间戏曲、民间文学种类繁多,反应这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形成少数名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二)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总体上讲,恩施州民俗文化的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程度较浅、利用效果低下、传播范围较小,大部分民俗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恩施州的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厚,且主要表现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还存在其它较为独特的习俗。随着国家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恩施州的民俗文化逐渐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呈现出来的良好势头不仅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还少不了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三)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暴露出的问题

1.急于求成,商业化严重

在开发民俗文化过程中,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只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缺乏全面合理的布局,出现了民俗文化发展畸形成长的现象。如土家族的哭嫁现在农村嫁娶时很少举行,传统的文化意识淡薄,很少能够继承下来,但屡屡出现在各大表演舞台上。

2.土地纠纷严重,人口流动速度过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镇人口压力过大,城镇基础供应能力不足;再者,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强行征占农民土地,造成了原始乡村的城市化速度加快,破坏了其原有的文化底蕴。

3.民俗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自觉性较差

就教育而言,并没有与城镇化建设保持一致的速度,造成了人们对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缺乏主动保护民俗文化的观念。就恩施州的旅游行为观念而言,存在许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间接性的对民俗文化造成了阶段性的破坏。

四、加强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促进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一)提高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知与认同

恩施州的民俗文化意识整体较强,民俗氛围较浓厚,但依然需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引导。如现在的大众对当地传统文化节日的意识受到西方文化的外来冲击,其民俗文化意识日渐淡薄。就恩施州的土家语言而言,鲜有人士能够继续传承与发扬。因此,必须加强人们对其民俗文化认知度与认同度。

认知是实施民俗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因此政府要加强文化引导,通过文化宣传、举办的大型民俗文化节日、民俗文化读书日等形式来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使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教育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的熏陶,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意识,扩大民俗文化的群体力量是大势所趋。

(二)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地宣传与推介

强势打出“仙居恩施”、“世界硒都”、“巴楚胜地”、“天下第一女儿城”等口号。凸显恩施州淳朴的民俗民风与怡人的生态环境;凸显恩施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巴蜀荆楚人文特色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凸显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通过宣传与推介,既可以让当地民众对本地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又可以让外界了解、熟悉巴楚文化,进而使把巴楚文化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保护和传承。

(三)注重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国务院在2012年12月正式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保护,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这一理念,这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就要充分研究透上级政策,结合恩施州本地实际情况,以“扬弃”的态度,把产生在农业文明里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传承和保护。

(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合理规划、有序布局,针对有价值的文化村落、旧居,首先必须向文物部门报告,听取其意见,不得因眼前利益而随意开发。对于部分保存现状较好、文化内涵深厚的部分村庄,引入开发企业,实施复原复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保护,使新型农村社区走上真正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

(五)健全完备的基础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毕竟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盖高楼、修马路、建文化中心,而是要把教育设施、体育设施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备,一步到位,这样才能在提高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一方面要明确部门的相关责任并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文艺社团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托管公共文化设施或加入到其日常管理中去,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形成文化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月敏,李卫东.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5(03):137-140.

[2]李枝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J].江西社会科学,2104(09):254-256.

[3]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06):31-34.

[4]孙宽宁,徐继存.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社会科学期刊,2015(06):47-51.

猜你喜欢

恩施州新型城镇化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恩施州中心医院龙凤医疗中心成立一周年喜迁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