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16-07-05龚保丽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组内分工习惯

龚保丽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普遍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各类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仍然是有目共睹的,主要有以下弊端:

学习内容上:1、讨论的大多是老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2、掌握的大多是教材中已呈现的知识性答案。

学习形式上:1、参与人数总是前后桌的四个人,单板,划一;2、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考虑分组的“参照系数”对比明显。

学习时机上:1、是教师的惯例行为,并非是学生所急需。2、总是在讲了一段知识后再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分工上:1、及时性组合,没有养成合作习惯。2、出现“独脚唱”,没有落实合作技能的训练。3、任务分工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做陪客。

学习目标上:大都是基于目标的落实,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情感等目标的落实。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在所有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活动中教师注重交流和表达,很少关注倾听欣赏和尊重。这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习与平时的教学行为产生脱轨。

根据上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种常见的合作学习的弊端。我在以下几方面加以了探索与尝试。

内容上创设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性交流。1、多一点给学生讨论质疑的问题。2、多一点给组内争辩的内容。3、多一点给学生求异的情境。4、多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

形式上,采用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编组方法。1、不同成绩的学生在一组。2、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一组。3、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组。4、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一组。

时机上,自学尝试后,知识疑难处,学生困惑时,综合拓展时运用讨论。1、课前提出问题时,合作讨论。2、课中自学反馈时,小组交流。3、课后开放应用时,小组合作。

分工上,分工协作,各有任务,互动合作。1、每组内都有任务,平等交流。2、组内每人之间要学会倾听,学会互补。3、组内每人有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责任。

目标上,多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合作情感和交流技巧的目标达成。 1、让组内学生学会合作。2、让组内学生学会交流,沟通。3、让组内学生学会目标达成的资源共享。

为有效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我采取了以下一些组织策略。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不同进行分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中,该课结论较难归纳,需要大量动手操作尝试。我把动手能力较强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组成一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的效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而较好的达到目标,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因为掌握了知识而获得了成功感。

2、精心設计,有效讨论。

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前教师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若不是,那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行呢?这样有目的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3、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当出现困难,局面混乱时,要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如《高度的测量》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问题“怎样利用数学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此题涉及到的量比较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找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小组探究活动一时停顿,出现了课堂上的冷场。执教教师马上意识到出了问题,及时调整,利用课件讲述了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求解方法,探究活动进入了状态,由于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有了方向,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探索、交流活动中,课堂教学恢复了正常。

4、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及时反馈。

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5、持之以恒,培养合作习惯

成功在于细节,合作习惯的好坏决定了合作结果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合作习惯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发言的习惯;(2)独立思考的习惯;(3)表达交流的习惯;(4)善于倾听的习惯;(5)信任团结的习惯;(6)质疑修正的习惯;(7)友善争论的习惯;(8)欣赏别人的习惯;(9)尊重异己的习惯。

以上只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引领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它的效果,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组内分工习惯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上课好习惯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