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音乐教育方法的探究

2016-07-05郭程程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聆听音乐教育交流

郭程程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创新活动并非指要教幼儿创作完整的歌曲,而是在刺激幼儿感官和动作的敏锐反应,培养他们有创新的适应变化能力和用自己的声音抒发感情的能力,突出启发幼儿自由思维与亲身探索,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获取音乐、经验和技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促进其整体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幼儿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即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本论文在纵观幼儿音乐教育现状之后,提出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三类方法,即聆听、交流和韵律体操。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聆听 交流 韵律体操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应激反应系统、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一)国外音乐教育现状概述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幼儿音乐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

美国把幼儿音乐教育当成专题研究;英国开展 “音乐一对一计划”的项目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澳大利亚专门研究连接母婴的亲子歌曲,让幼儿在婴幼时期就对音乐进行了解。总之,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现状都反映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幼儿的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

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采用这“三步曲”模式。音乐课的开始部分含律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约占整节课时间的2/3,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束。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然而这种课堂结构的“三步曲”模式,对一般的常规教学有一定作用,但对实践性强的音乐课来说则不太适合。

幼儿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力增添一双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

对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并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聆听——接近音乐的开始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听”的媒体对象即是声音,声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声即不成世界。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它需要准确的音高,良好的音质,更需要将各个孤立的乐音有机地组合,使其流动,显示出音的生命活力。人们是通过对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作为媒介,引起某种联想而达到对音乐的感受,而其中的联想动作的却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定了。音乐美感的获得和人们对音乐内容的把握需要欣赏者积极的联想,通过联想使音乐与自身的一切相联系,进而把象征性的音乐具体化。这就需要听者在音乐中的联想必须是一种高级思维,是他在对作品感受、联想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

(二)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孩子们都拥有一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律动体操

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幼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們正在做些什么。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幼儿音乐教育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聆听音乐教育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