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
2016-07-05王维
王维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受到社会、教育体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通过发挥社会的保障作用、高校的主体作用以及家庭的基础作用,共同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诚信观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是道德标准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正处在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稳固的重要时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对未来社会的诚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 诚信的内涵及相关研究基础
所谓诚信,是指诚实、无欺、信任、重诺、守信、信用。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诚信是一项基本的传统美德。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金融欺诈、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甚至中国被认为出现“诚信危机”。而在被誉为象牙塔的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上课代替签到、代替晨跑等行为频现,甚至这些现象被很多学生表示习以为常。
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学者们纷纷对高校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大学生诚信状况缺失的表现及成因、高校诚信建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外的学者对于诚信的认识往往归纳到道德或者价值教育的范畴,对于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学习,而瑞士则将诚信放入法律中。
2 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大学生诚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状况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习、思想、学生活动、奖励惩处等几个方面:
2.1.1 学习方面
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到大学较为宽松的环境,一些同学自制力的缺失导致了学习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日常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尽管高校制定了各种行为规范和惩处措施,但是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频现。在抽样调查中,从未旷课的学生的学生比例仅为1.95%,而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
2.1.2 思想方面
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往往集中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面,对于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较为欠缺。另一方面,青少年往往缺乏对社会上见利忘义、金钱至上现象的判断,受到这些现象的影响,他们往往也会在一些是非判断过程中让诚信为利益让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没有说过谎话的群体仅为1.49%,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也往往会觉得“老实人吃亏”、“达到目的才是硬道理”。
2.1.3 学生工作方面
在大学阶段,各类学生会、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会或者是学生社团、班干部、党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而现实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成为诚信缺失的重灾区。
在党员和干部的选拔过程中,拉选票等现象频现,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获得班干部或者党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不一、入党前后表现不一。有些学生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拉帮结派,在竞选、推优、活动机会的创立方面存在“因远近而异”的政策。
2.1.4 学生生活方面
大学生生活中,说大话、空话、假话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困难生申请、奖学金申请等环节中,调查者中有50.2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身边的困难生在行为上存在不节俭的情况;有20.1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身边的同学在困难生的申请过程中可能存在造假行为。
另外,在就业岗位申请、实习岗位申請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采取夸大成绩的办法吸引招聘者,甚至有20%的同学认为在简历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夸大”。
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缺失现象频现。同时,大学生对于同学之间的信任也持一种怀疑态度,认为同学之间也会出现利益高于诚信的现象。
2.2 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2.1 社会因素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诚信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上一些官员腐败、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现象频现,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些社会现象给青少年强烈的冲击,对于诚信观的形成具有严重的影响。
2.2.2 家庭因素
对大学生诚信观、价值观影响最深的是家庭成员,在进入大学之前,青少年往往每天都与家长进行交流。家长的行为、家长的价值观和诚信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诚信观的形成。只有良好的诚信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诚信观的确立。
2.2.3 学校因素
对青少年诚信具有直接引导作用的教育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一方面,在教育的过程中,重成绩轻品行的现象一直存在,一切向高分看齐;另一方面,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往往是以惩罚为主,正确的教育和榜样的引导较为欠缺。
2.3.4 个人因素
大学生群体中,思想不成熟、自律性差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对于诚信问题较为忽略甚至是判断标准扭曲。
3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等问题。
3.1 优化社会诚信的保障制度
社会作为大学生生存的必不可少环境,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作用于学生,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必须适应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应该从经济市场、法律制度、评价提醒等方面为大学生诚信观的形成做足保障。
3.2 强化高校诚信教育的主导地位
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中,高校应该承担起教育者主体地位,在强化意识、加强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建立考核标准并做好记录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对于教育手段和途径,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以正面引导为主,发挥榜样作用。
3.3 发挥家庭诚信教育的基础地位
家庭作为诚信教育的基础,是诚信教育的最重要阵地。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模范示范,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诚信观。
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好坏将在社会的下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层面得以体现。如何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诚信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方共同合作,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保障大学生诚信观的正确。
参考文献
[1]袁军辉,苏丽宵.由大学生诚信教育所引起的若干思考[J].湖南农机学报,2008(5)
[2]邓红彬.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
[3]胡钦太.重构人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2期
[4]谢卉,王兰亭.浅谈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18)
[5]徐曼,王宏志.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