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码头新型抗疲劳靠船设施的探讨

2016-07-05李金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47

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14期
关键词:撞击力抗疲劳储能

李金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 400047)

关于码头新型抗疲劳靠船设施的探讨

李金强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 400047)

在现代码头结构中,码头靠船设施一般是由靠船桩、橡胶护舷等共同组成,设置在码头的前沿地带。在船舶停泊时,靠船设施会减小船舶对码头的撞击力。船舶撞击产生的能量巨大,靠船桩或者橡胶护舷并不能完全的消除船舶对码头的撞击力,一部分撞击力还会作用在码头结构上。如果通过一定的设施减小撞击,将会大大减小船舶靠泊时对码头的威胁,撞击产生的能量又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储备起来。于是,提出新型抗疲劳靠船设施的想法。该设施一方面在船舶靠泊时对码头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撞击产生的能量储存起来。

船舶撞击;橡胶护舷;靠船桩;储能;放能

靠船桩即桩式防冲设施,一般为下端嵌固在地基中的悬臂梁,当上端受到船舶撞击后发生较大的变形来吸收船舶撞击能量,目前国内外的靠船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桩或者钢管桩;橡胶护舷又称为护木,安装在码头上,用来吸收船舶撞击码头时的能量,对码头起保护作用。橡胶护舷可分为实心橡胶护舷和漂浮型橡胶护舷,材料一般为橡胶制品。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护舷也在不断的发展中。靠船桩与橡胶护舷结合在一起,极大的减小了撞击的能量,有效的保护了码头安全。

1 靠船设施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外现有的靠船设施基本是以靠船桩为基础,利用靠船桩的变形来吸收船舶撞击力,但是船舶撞击产生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同时,在船舶重复撞击下,靠船桩不能及时的恢复原位,从而慢慢的失去吸收能量的能力。与此同时,橡胶护舷在反复撞击下,也会产生疲劳,消能作用不明显。如果更换靠船桩或者橡胶护舷不及时,将会大大增加船舶靠泊时的不可靠度,对码头安全造成威胁。

2 新型抗疲劳靠船设施设计

2.1整体设计

通过分析码头的结构与受力特点,通过改进码头的结构,提出新型抗疲劳靠船设施的想法。当船舶撞击靠船桩时,通过一定的储能装置将撞击能量收集起来;储存起来的能量,再通过一定的放能装置释放。总之,该装置可以基本上使码头结构不受力的作用,同时储存起来的能量又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用于各个方面。

2.2设计模块

新型抗疲劳靠船设施分为接触装置、储能装置、放能装置和监控装置四部分。各个装置的具体布置情况如下:

接触装置是整个设施的触发点,该装置布置在靠船桩上或者码头的前沿结构中。接触装置前沿为外伸的探头,用于接触船体,类似于千斤顶的上部分,具有伸缩性质,与后面的装置相连接。接触装置的材质要根据实验选择。

储能装置用来连接接触装置和放能装置,同时还具有储存能量的作用。连接装置内部为真空的状态,与外界隔绝,内部空气经过压缩具有极高的能量,从而将能量储存起来。因为储能装置的内部压力巨大,如果选用的材质不符合要求,会造成的装置的破坏和系统的瘫痪,因此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确定。

放能装置将储能装置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由于船舶的挤压,使得储能装置内部的空气具有极高的压力,储存了巨大的能量。空气经过压缩后,变成高压空气,高压空气用途广泛,可以用作动力,比如机械与风动工具、自动化装置等,此时整个系统的扮演着高压空气压缩机的角色。

监控装置会时时监控整个设施内部的压力,保证接触装置运转时,储能装置内空气能够得到足够的压缩;同时检测系统的封闭情况,保证系统与外界的绝对隔离状态,当内部压力很小,就要通过必要的措施加强内部的压力,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监控装置需要严格监控各个装置的运行情况,遇到问题需要及时的处理。

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为:船舶在靠泊时,会首先触碰接触装置,接触装置上的外伸探头会由于船舶的撞击后移,由于后面的储能装置是封闭的状态,装置内部具有一定的压力,探头的后移就会造成空气的压缩,空气经过压缩之后具有极高的能量,然后放能装置开始运作,将压缩的空气用于发电等方面。整个过程接触装置的探头一直处于后移的状态,当船舶离港时,探头经过事先设定的程序恢复的初始的状态,等待下一艘船舶的到来。整个系统运行的同时,监控装置也在时时监控,保证内部具有一定的压力,保证系统的封闭状态,检测探头的回移情况,必要时发出警报。放能装置同时将压缩的空气储存起来,压缩的空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源,应用十分广泛。各种材质都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维护。定期检查系统的各个部分的连接情况,接触装置的探头是重要部分,要定期维护,避免出现只压缩不会弹的情况,维护过程中出现任何情况都要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后续的使用。

2.3设计优势

本系统与传统的靠船桩等靠船措施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受力方面,传统的靠船桩等靠船设施不能完全消除船舶靠泊的撞击力,一部分撞击力作用在码头结构上,对码头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此装置完全将撞击力转化为压缩的空气,码头结构几乎不受撞击力的作用;同时,该系统可以多次利用,具有抗疲劳的特点,这是该系统的一大亮点;成本方面,组成系统的各个构件都是现有的材料,造价低,与靠船桩的造价比较,本系统造价更容易接受;操作方面,该系统完全是自动化控制,不需要人工;其次,压缩的空气可以作为新的能源,可以应用在化工、冶金等方面,这样,将撞击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压缩的空气的能量,达到了对资源的重复利用,在现在资源紧张的社会,是比较受欢迎的。

3 结束语

新型码头抗疲劳靠船设施是以靠船桩为基础,加以适当的装置设置而成,在理论上分析是具有可行性的。虽然,现在的靠船设施种类很多,但是类似于本系统的靠船设施几乎没出现,具有良好的市场,当然,该系统并不完善,缺少十足的实验数据作支撑,这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1]邓夕贵.柔性靠船桩的设计和施工技术[J].水运工程,2006(12).

[2]杨世殊,范焱斌.靠船桩船舶撞击力的计算[J].湖南交通科技,2003.

[3]刘守宇.预应力混凝土靠船桩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4.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4.223

李金强(1994-),男,山东德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猜你喜欢

撞击力抗疲劳储能
钢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研究
“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抗疲劳制造”专题序言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基于多尺度模型的立体车库车辆撞击性能研究
抗疲劳镜片的适戴人群
桥梁主墩横向承载力分析
船舶靠泊内河大水位差高桩框架码头受力分析
豆丹醇提物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家庭分布式储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