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中媒介身份的迷失与重构

2016-07-04李爱晖

关键词:身份认同

关键词:媒介身份;身份认同;媒介角色;媒介功能

摘要:身份意识是在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情结,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逻辑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因此媒介身份问题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学术话题。我国媒介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政治身份认同,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媒介属性、媒介结构、媒介经营管理、媒介角色等多个维度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媒介所获得的政治身份认同被逐渐侵蚀,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身份迷失,媒介组织应该在捋清媒介身份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给定性和建构性的基础之上,在媒介角色扮演和功能实践过程中重新建构媒介身份。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019-05

Loss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ia Identity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 Aihu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387, China)

Key words: media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media role; media function

Abstract: Awareness of identity is form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a psychological complex, which has a lasting effect on humans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logic. The problem abo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dia is exceedingly worthy of discussion. Chinas media was born with strong sense of political identity. However,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media attributes, medium structure, media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media stimulate great changes, and the sense of political identity of media has undergone a period of gradual erosion,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itself. On the basis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a identity with its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together with its given and constructive attributes, media organizations should reconstruct the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role playing and functional practice of the media.

人类社会最初依赖身份来区别社会交往中的个体,因此身份是有差异的个体的标志和象征。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是传统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依据,比如君臣、父子、夫妻这种身份关系实际就是一种权力支配关系。虽然当代社会身份作为一种分配制度已经终结,但身份在长时间的历史延续中会在心理层面凝聚成一种情结,产生持续作用,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逻辑。对媒介而言,亦如此,因此探讨媒介身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一、历史形塑了我国媒介的政治身份认同中国的媒介天生就带着强烈的政治属性:政治色彩鲜明,政治角色明确。作为政治体系构架的一部分,中国的媒介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

据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考证,中国的报纸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渐强大,纷纷在京设立办事处,始称为“邸”,相当于现在的“驻京办”。他们搜集和打探朝廷政事动态及官员信息,然后发至各藩镇节度使。这种用于汇报的文书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报纸,其办报单位是各藩镇,办报人员由藩镇长官任命,传递内容及目的多与朝中政事活动相关。宋代统一了发报制度,由政府中枢部门集中管理,这时期的报纸被称之为“邸报”,在政府机构内部发布和接受信息,并且定期发行。在宋代,除了官管官办的“邸报”之外,还出现了民办报纸“小报”。虽然“小报”在民间发行,但是其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其发行人和读者多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关心朝廷政事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3期李爱晖社会转型中媒介身份的迷失与重构由此可见,中国的报纸从出生之时就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政府机构办管,内容与政事密切相关,阅读对象为政府官员。即使是民间报纸也带有深厚的政治色彩,其办报人员、办报内容及读者群体都与政治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元代、明代、清代的报纸莫不如此。

中国近代报业是在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轰击、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在中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号呼之中宣传救国救民的思想和改革中国现状的政见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报纸的价值被嵌入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政治结构中。王韬、郑观应、陈炽、康有为、梁启超等早期维新思想家也均通过报刊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认为报刊在国强民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宣传政见,凝聚共识,为辛亥革命的到来扫清思想障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新社会》《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报》等报刊成为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统治、宣传民主与科学、阐述政治主张与思想的重要阵地,也作为实现政治报负、宣传政治改革的阵地。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向导》《新青年》《前锋》等党中央机关报刊相继创立,这些报刊宣传党的路线纲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扩大党的影响力,在抗日救亡中这些报刊用来团结民族力量,激励士兵勇气,鼓舞战斗士气,使大众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改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取得胜利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动员再到“批左反右”;从过渡时期的建设成就、重点工程、典型人物等宣传报道到大跃进中的瞎指挥、浮夸风;从电影《武训传》的探讨到“胡风案”再到整风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媒体一直活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甚至是个别领导或者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媒介是作为政治组织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从古至今,纵观中国媒介产生、发展,以及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强烈的政治性可谓浓墨重彩。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定的官本位文化、中国苦难的抗争史,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媒介的主要身份始终是作为政治运动或统治的工具而存在,并逐渐获得了深刻的政治身份认同,甚至成为政治构架的一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媒体的记者外出采访甚至被社会喻为“钦差大臣出巡”。

二、社会转型中媒介身份的迷失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媒介始终扮演着耳目喉舌的作用,是政治结构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展开,教化、引导、动员民众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媒介甚至还一度被纳入到了阶级斗争工具的范畴,如四人帮反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媒介都被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同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大会明确提出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又做出了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正在极速地变化。郑杭生、李强等社会学者把1978年至今的中国社会转型称作是一个“前景光明、充满希望同时又饱含痛苦、需要付出代价的过程”〔1〕,其转型速度、广度、深度和难度前所未有,并且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价值观念等的转换,对我国社会运行状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新闻媒体有力的推动,而中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也深刻地影响着新闻媒体。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媒体相应转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大了有关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与此同时媒介的经济属性也不断增长,媒介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也由财政拨付转变为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在十四大前后,新闻单位开始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享有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自主营收。在树立市场化导向、深化改革的思路指导下,媒介大踏步地进入了产业化改革的阵营,传媒集团纷纷上市。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媒介集团的经营意识日益增强,纷纷跑马圈地,在全中国点燃了争夺发行量、广告主、受众群的烽烟战火。媒介在诸多面向上呈现出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属性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及社会制度的改革,媒介一方面要满足党和政府的宣传需要,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上的创收,因此出现了多种经营。传媒集团的涌现,带来了媒介属性的变化:有以满足党政宣传需要的党报、刊、台、网,有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提供满足市民信息和娱乐需求的都市类媒体、市场化媒体。媒介的单一性开始改变,政治认同被较大程度地破坏。

(2)媒介经营管理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作为政治宣传部门,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之后,媒体既是宣传部门,又是事业单位,同时还是市场经营主体和独立法人,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媒体的监管单位既有各级宣传主管部门,又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媒体既要遵循中国记者协会的行业规范,还要接受市场的监管。

(3)媒介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媒体结构几乎是党报党刊党台一体化的单一结构,改革开放之后,变成了多种经营主体相互补充的多元结构,于是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媒体蓬勃兴起。当网络新媒体诞生,私有制媒体的比重迅速攀升,并且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户外媒体,甚至自媒体进一步成长为重要的媒体力量时,原有的媒介格局被彻底打破。

(4)媒介角色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主要从事政治宣传、信息搜集与社会监测,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甚至充当着阶级斗争和内部权力斗争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政治让位于经济,信息变为服务,教育转化为知识和娱乐,民众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形之下,媒介不仅仅要做好政治宣传工作,同时要满足受众的多样化诉求,媒介角色从单一的政治宣传者变为集多种角色于一体者。这种角色的多元必然带来角色的紊乱。

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大变革中,媒介在经济上的诉求挤占了政治身份的空间。在市场化生存中,媒介组织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有的不惜手段、相互倾轧、彼此倒戈;有的不顾礼仪廉耻、出卖版面刊载软文,以此获取变相宣传费;有的以新闻曝光相要挟从广告客户那里搜刮赞助费,为了获得受众规模,迎合受众的窥私心理和猎奇心理,大肆传播社会阴暗面和暴露他人隐私,用血腥、暴力、色情等场景制造社会奇观来吸引受众,导致社会“三俗化”趋势的蔓延。媒介这种过度的利益驱动倾向,引起了大众广泛的抗议和不满,引发了大众的不安全感和坠落感。媒介成为了利益获取的工具,媒介行为成为了利益获取的手段,在这种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中,媒体价值感陨落,精神文化枯竭,伦理道德败坏,因而也导致了媒介的身份危机。

有学者认为媒介在政治与资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培育了一种向煽情主义、琐碎化、个人化与戏剧化事件以及体育作为隐喻的转向。丑闻走向前台,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变得模糊,从根本上损害了对于严肃议题的报道并且煽动犬儒主义的情绪”〔2〕。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众传媒语境中商业主持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