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教育的思考
2016-07-04陈斌
陈斌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利用语文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让学生在人格上健康发展,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从而形成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探究语文教学现存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但由于教学进度以及教学要求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还是主要采取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体。课堂中探究式学习也有一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統一的特点,许多问题不只是教师讲授就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含义,如生命教育这一类的课题,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讨论、研究,才能真正从心里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在执行统一标准,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自主备课,这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忽略了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语文知识标准答案的最终解释权由教师掌握,在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的情况下,学生自己不敢有想法,学生的创造性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语文这门学科的开放性很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定是文章作者的思想表达,只是考试需要的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对教材过度升华,出现“假语文”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手段单一,不能够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有些时候反而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生命价值取向。
二、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实践生命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接受生命教育的熏染,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比如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的学习中,艄公凭借自己的机敏勇敢,用冷静的智慧闯过惊涛骇浪,在咆哮的黄河上自由往返,最终成为黄河的主人。作为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冷静解决问题。
提高生命的质量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所在,生命意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和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碰撞所产生的体验结果。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结合生活中与《语文》教材相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让学生以身边逆境成才的人物作为题材,进行演讲辩论或有奖征文的比赛活动,也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学习活动结合,了解自己的成长史,以故事会、作文命题等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命成长的不易,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往往充斥着现实、生动的生命资源,各种网络媒体、报刊书籍中与生命有关的话题比比皆是,有珍爱生命的案例,也有漠视生命的报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有效的生命资源进行筛选取舍,合理引入,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感知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正确了解社会,通过身边人和事的自我感悟来增强生命意识。再有就是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表扬,多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多角度多层面的肯定,积极采用多元评价和发展评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广泛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灵活利用教材,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语言的鼓励、积极的评价,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中国文化的美妙。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创设与体验语文的“生命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生命之花,让学生在生命教育中健康成长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