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16-07-04熊晓庆
熊晓庆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的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务实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品质,成为思想品德课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呢?
一、真诚用心,了解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流行一个词语叫“走心”,而教学工作中也需要“用心”和“走心”即對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面对性格各异、成长环境也不同的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性格特点的学生都得到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比如,笔者班上的一位同学成绩非常不好,但是他在上课的时候也不怎么讲话,就是趴在桌子上。笔者向学生了解他家的情况,才得知这位学生的爸爸在他儿时就去世了,妈妈也抛下他跟人走了,从小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得知这一消息后,走访了他家,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从此以后更加关注这位学生,上课时不再忽视他,而是积极地向他提问,从容易到复杂,慢慢地他的自信心找回来了。下课后笔者叫同学们积极主动找他聊天,就这样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爱学习了。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对平时比较喜欢上网的同学,就会问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对于平时上网比较少的同学,就问他们平时上网时间更多的是关注什么。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让他们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资源的利用,选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比如,在讲《诚信是金》这一课时,讲到班上同学总认为迟到几分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认为偶尔不守信或者失约也关系不大,在小事上没有尽到责任也无关大局。其实不然,我们对所做的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诚信做人就体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诚信做人不分大事和小事,做大事的同时也要拘小节,把做事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上几位经常迟到的同学,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特别向他们提出守时的承诺,要他们说到做到。结果在以后的日子他们就很少迟到了。通过身边的例子使他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也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得到了升华,同时促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举办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的作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且事半功倍的作用。2015年南昌市教研室举行了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学生们都积极参加,不懂得就问,看到同学们积极的样子,笔者很是欣慰。可是毕竟这个活动参与的人不多,于是灵机一动,在本年级举办了一场法律知识板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示,也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的法律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后在上思品课的时候,笔者尽可能参插更多的活动,比如在上《竞争?合作?》中就用夹气球比赛;在上《法不可违》时,让学生自己角色扮演,有的学生扮演“法官”,有的学生扮演“偷窃者”。除此之外,还举办了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等。这样通过在课堂上参插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活动中无形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正确的引导。
身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责任,并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定会打开学生们的心灵,挖掘更多潜能,使之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