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点燃智慧火花
2016-07-04陈晓武
陈晓武
“悬念”是指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的一种期待,如把它转移到课堂上来,“悬念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探疑解惑中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悬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思维。悬念设置的方法很多,无固定模式,也无不变的方法,“教无定法”,遵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历史、懂得历史,则是实现悬念设置的目的。
一、悬念导入,引人入胜。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停留在上节课的层面上,如果在上课时没把学生带入上你课的情境中,学生很有可能整节课都处在一个神游的状态。此时抛出一个有吸引力的悬念来导入,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时就会有惊喜出现。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中的一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可先引用《北京人在纽约》里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美国的一个缩影。教师在此设问:“在同学们眼中美国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接下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总结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是世界的中心,几乎在各行业各领域占据着世界龙头老大的地位,这里为人们提供无限可能的机会,对积极上进的人而言,美国梦意味着任何事情都是可能实现的。美国的这些独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在很多世人的眼中美国便是他们所向往的天堂。接着转折设问:“但是美国并没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建国至今才短短的200多年,它为什么能成为世人蜂拥而至的人间‘天堂?美国人是究竟如何创造这种‘奇迹的?今天让我们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课来寻找其中的答案吧!”这样 “悬念”的设置,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的思维空间,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学生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注意力就会迅速转移到教学中来。如此,新课导入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二、悬念牵引,拓展情节。在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唤起好奇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教师不失时机地激“疑”,设“疑”,从而造成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文时,教师可以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的原话:“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惕,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政务繁忙实属正常,但事事亲力亲为累到精疲力竭实乃罕见,他为何会如此“辛苦”,如此“勤政”?学生急于知道个中缘由,注意力迅速集中,便联系“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这一知识点并从中去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接着又设问:朱元璋及其后继者,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如此一来就自然上承废除宰相下启内阁设立这一知识点。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置“悬念”,可承上启下,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开拓外交新局面》一课讲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时,为了进行有效的对比,教师可以先展示一段史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飞机时与周恩来握手的历史音像资料。接着设问:当时杜勒斯拒绝与中国代表握手的原因是什么?尼克松下飞机后是谁主动伸出手的?此时尼克松为何又要精心设计此次握手?细心的学生便会很容易发现在尼克松访华的专机刚降落在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的时候,他就向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随后足有一分钟两人的手未曾分离。这些一方面是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的原因,此外又渲染了这次握手的重大历史意义,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结束了中美彼此隔绝对抗的旧时代,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三、悬念小结,承上启下。一节课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完成了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悬念的解决。看似是一趟完满的课结束了,师生皆欢喜。可是笔者习惯留个“尾巴”,让学生去思考。这个“尾巴”不是其他,而是本节课的复习和对下节课的预习,即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课的结尾处,教师可以引用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做小结:“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然后由此设置悬念:欧洲有没有融合在一个更高级的整体里?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对世界格局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不仅回顾了本课所学内容,还可为新课学习架设了桥梁,实现了复习与预习效果的有机结合。
总之,悬念设置是一种教学技巧,具有很強的艺术性,恰到好处的悬念能充分展示历史教学的独特魅力。问题无处不在,教师设置悬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内外会到处是智慧的火花,学生将学得更快乐,教师将教得更轻松!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任弼时中学)□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