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节目的传播要素分析
2016-07-04袁冰冰孔娜
袁冰冰 孔娜
摘 要:《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强力推出的一档实力歌手对决的音乐性真人秀,一经播出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视和口碑,成为了“现象级”的节目。文章结合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等传播要素分析了该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传播要素 我是歌手 传播
《我是歌手》作为湖南卫视一档成功的系列音乐真人秀品牌节目,第四季依旧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口碑,从参演选手、赛程设置到参赛歌曲等各方面都引起了巨大话题。
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用“5W模式”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活动过程,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文章结合这五大要素,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传播者: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制作团队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传播活动中负责搜集、整理、筛选、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传播者被称作“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把关”。[1]正是传播者的这种“把关”,使受众获得了各种媒介信息。
《我是歌手》是由洪涛团队打造的改自韩国的一档音乐真人秀节目。洪涛曾策划执导《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舞动奇迹》等音乐类表演节目,眼光独到,经验丰富。洪涛坦言,《我是歌手》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歌手阵容。为了邀请到观众喜欢的歌手,节目组费尽心思,甚至“三顾茅庐”,最终如愿以偿。制作团队内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则是2004年《超级女声》的幕后推手张华立。张华立常年居于幕后工作,目光长远,想法新奇,这样强强联合的团队无疑是节目高质量的保证。
娱乐节目叙事化是《我是歌手》的一大创新。“叙事”的方式多应用于影视剧,但随着娱乐风潮走进电视节目体系,真人秀节目叙事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2]在《我是歌手》的节目录制过程中,导演运用多种叙事手段、多机位拍摄的形式和专业的剪辑手法,以平铺的叙事风格展现歌手在演唱前后的心理状态,既为节目设置了悬念,也更容易表现明星的真实人物特征,加深了观众对节目最终结果的期待。为了避免单一的赛制设计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导演组也在每一季的赛程设置上煞费苦心,安排了复活赛、踢馆赛等诸多新内容,增强了节目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二、传播内容:知名歌手的实力对抗
《我是歌手》邀请了众多实力派明星,并采用了世界一流的乐队、音响、调音师、灯光师,使观众在家就能享受到绝无仅有的视听盛宴。近几年,电视综艺节目成“井喷”之势,各种选秀层出不穷。《我是歌手》从“草根追梦”的大潮流中另辟蹊径,请来众多已经成名的歌手来参赛。这些实力派歌手战胜强大的心理压力站在《我是歌手》的PK舞台上,在不是晋级就是淘汰的残酷赛制下,适当的危机感和紧张感激发着每一位选手的潜能。不管是为了观众还是为了自身的“面子”,他们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展现出与自己名誉相符的实力,而这些明星之间的较量与碰撞正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保证了该节目的高水平制作。
《我是歌手》贯彻“真人生,真音乐,真歌手”的理念,提供一个平台,邀请专业歌手每一期都在现场演唱歌曲,通过全景纪录,打破歌坛造神传说,选择纯粹的声音,让明星回归真性情,歌手回归音乐本质。[3]为了打造完美的舞台效果,节目组煞费苦心。首先,花重金配置了顶级歌手在演唱会中最爱用的音响设备,把原本放在万人体育场享用的设备搬入1200平米的演播厅,现场观众怎能不听得如痴如醉?其次,节目组请到了一级的幕后乐队。梁翘柏——虽然普通观众对他比较陌生,但他在华语乐坛有着较高的声望,为王菲、陈奕迅等很多顶级音乐歌手制作过专辑。在《我是歌手》的节目中,他作为音乐总监,负责编曲、吉他、乐队指挥等,是所有参赛歌手的坚强后盾。除了梁翘柏之外,还有顶尖的键盘手、一流的吉他手、著名的钢琴家等优秀的演奏家。此外,《我是歌手》演播室的灯光设备、歌手使用的话筒,都是世界顶级产品,使观众如身临其境。
根据腾讯视频的相关数据,《我是歌手》第一季节目的总播放量累计接近7亿次;歌王之夜“我是歌手”的微博话题超过1亿次;根据百度指数相关数据,《我是歌手》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分别为120万、4000万。[4]
三、传播渠道:整合营销与网络新媒体的利用
传播渠道即传播媒介的推广和利用。2011年3月,《我是歌手》在韩国播出后,不仅受到总统的褒奖,而且让许多沉寂已久的实力唱将的演艺事业枯木逢春,在韩国几乎将本地歌坛重新洗牌。[5]作为韩国一档极其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当它被中国的电视台引进之后,这个品牌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会得到大批观众的青睐。
大众传播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传播媒介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力量。传播正在决定着人们的趣味、判断准则、社会价值。事实上,中国源远的文化与独特的政体已经对中国的品牌建设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普通人对品牌的认识太实了,“故事”和“印象”都是虚的东西,而这些正好是品牌的精华。[6]《我是歌手》播放后,根据央视索福瑞数据可知,立白洗衣液的知名度上升了13%,信誉度提高了11%,而据AC尼尔森的调研显示,2013年上半年,立白洗衣液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7]第一季的成功,让《我是歌手》之后的赞助费水涨船高。
在电子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成为了营销的“新阵地”。《我是歌手》不仅和各大网站合作,扩大了传播受众,而且利用微博、微信、唱吧等新媒体平台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例如,《我是歌手》在新浪网开通了官方微博,不仅公布节目的详细流程,还积极与粉丝互动,实时更新选手的近况和幕后花絮,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除了可以通过微信了解节目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和节目实时互动争抢红包等各种大奖;《我是歌手》第三季更是与唱吧进行合作,观众进入唱吧后,可以选择该节目的专门版块,来唱自己喜欢的歌。这些演唱视频经过粉丝群体在网络的传播扩散,会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扩大受众群体。
四、受众分析
进入电子信息社会,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受众对信息选择的渠道日益多样。对电视音乐节目的创作来说,尊重并服务受众的需求,使受众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传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不是事倍功半,便是徒劳无功。
观众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先决愿望。他们可以看《中国好声音》,可以看《中国最强音》,也可以选择别的节目来满足自己的视听需求。看真人秀节目,完全是一种消遣性的活动,它不如新闻类节目那样具有不可替代性,要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停在某一个台上,一定是节目本身满足了观众的某种需求。
(一)受众的求异心理
英国的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要和偏好来加以说明。”一个人接触媒体,总会有一定的动机。想要获取信息,了解外部世界;单纯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或者情感需要;或者获取知识。[8]目前电视观众在我国占有很大比例,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偏好。
“好奇和寻求刺激是人的本性,人类天生就有求奇的生理本能,正是这样的需求驱动着人类积极地探究自己和人类的秘密,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9]《我是歌手》作为一档顶级歌手巅峰对决的节目,正是抓住了观众对“平民选秀”节目的审美疲劳,反其道而行,迎合了受众的求新心理。同时,节目全程悬念不断,特别是观众最后的投票结果,由于紧张的氛围和导演的精心设计,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两周淘汰制的设计也让悬念和看点从第一期延续到第二期,直至第三期的替补歌手都会让人不断猜想。多个悬念的设置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成功使观众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
(二)受众的参与心理
《我是歌手》和普通的音乐比赛节目有所不同,所有选手的成绩都是由现场听审团的成员投票决定的。这些现场听审团的组成也是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取的。观众首先要在网络报名,之后参加节目组组织的面试,根据面试结果授予评委资格。为了使观众投票结果更科学,节目组根据 10 岁一个年龄的档次,在10代到50代的观众中各选取100名,共500名组成现场的听审团。专业评审退居幕后,在选手演唱后进行实时点评,但不参加决策。这种让观众高度参与的评审制度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参与心理。
(三)受众的怀旧心理
“怀旧”是一种正常的人类生理反应和一种社会现象,它或是个体对自己过去的追忆,或是一种“年华逝去”的标记,既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也具备社会的一般意义。总体来说,怀旧更多体现于情感记忆,而不是认知记忆。怀旧心理一般每个人都会产生,作为一种回忆功能和心理慰藉的方式,怀旧产生的幸福感能使人感觉更加充实。[10]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纷杂的大众文化,爆炸般的媒介信息,让更多的人充满了怀旧情愫。面对社会急速更迭带来的身心压力,以及现代社会的冷漠,怀旧正好可以作为一种减压的途径,让人得到心灵的抚慰。[11]当齐秦、黄贯中等歌手在舞台上唱起过往的名曲时,对于部分观众来说,就是过去时光经典符号的代表。
(四)受众的从众心理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它描写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阐述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支持的观点受到拥护,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愈加扩散;而发现某一观点很少甚至无人理会时,即使自己支持它,也会保持沉默。观点一方的沉默造成其他观点的增势,如此持续循环,便使得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无声的螺旋发展过程。[12]
《我是歌手》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利用“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来解释。无论是节目制作者还是受众都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动物,都会在社会环境中寻求助力。广告商在赞助一个节目时,肯定会对市场环境进行观察和了解,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投资的节目的受众情况,是优势还是劣势,是顺从大环境成为“沉默”的人,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就是一个螺旋式的传播过程。对于受众来说,《我是歌手》成为了一个被关注的话题,如果自己也想参与其中,使自己不被孤立,那么就会主动观看它。如果周围的人都在热议这个节目,那么那些不想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脱离了群体,为了融入进去,他们也愿意看。而那些坚持自己立场,不愿意看的人如果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不做“沉默”的人,势必会形成更大的话题。所以,无论是害怕被孤立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是坚持己见,都会引导人们去看《我是歌手》,那么它高收视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五、传播效果:促进华语音乐的多元发展
传播效果是指受众在接触媒介传递的信息后在认知、态度或行为层面上造成的结果,表现在知识量和知识构成、情绪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言行等的变化上。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信息传递和共享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3]作为一档成功的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在提升大众审美、促进音乐多元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批选秀节目充斥荧屏的时候,《我是歌手》如一股清流出现,拒绝炒作,抵制假唱,让音乐回归本质。歌手每一次的选曲都经过重新加工,希望能够令观众耳目一新,这种真正的好音乐,不仅令人陶醉其中,而且由实力派歌手竞争排位的方式会不断提升大众的音乐辨别力与审美力。
许多歌手因为这个节目让观众铭记,各种类型的歌曲也通过《我是歌手》的平台为普通观众所熟知。林志炫、黄绮珊等老将用他们高亢的歌声唤起了观众对过去的回忆;“音乐诗人”李健坚守自己的音乐理想,把许多小众歌曲和民谣重新演绎,丰富了节目的音乐性;李荣浩、邓紫棋、王晰等年轻创作型歌手也在这个舞台大放异彩,为华语乐坛输送了新鲜血液。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摇滚、爵士曲风,通过《我是歌手》的平台总能成为大热歌曲,歌手也借助这个平台,向观众传递那些被忽略却值得听的好音乐,为日渐式微的华语乐坛带来了波澜,促进了音乐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4
[2] 杨博.叙事思维下的电视文艺创新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谈导演构思创意.[J].当代电视,2013(6)
[3] 腾讯娱乐.芒果台2013力推《我是歌手》顶级歌手巅峰对决,[EB/OL]
http://ent.qq.com/a/20121203/000241.html
[4]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pWazpxOND9ruWL3N3hjgxnkHVJOwLJOLBq5aED9vLf9D4fAHrVaW EVghP9RluL1le8hadv_cbMnLhWWhFYUcaQDvifWxGk926A zhHHDqeP6Bd8j4QTYiaWR0qcroLhx8lsgOguQGYKQGsYhQ 2m_Rq#reference-[27]-16823020-wrap.
[5] 百度百科.http://wapbaike.baidu.com/subview/5500364 /10124998.htm
[6] 张慧辛.超广告传播:品牌营销传播的新革命[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3
[7] 和讯网.立白:《我是歌手》是一个整合营销平台的引爆点,[EB/OL]
http://bschool.hexun.com/2014-02-13/162104919.html.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
[9] 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8
[10] 斯维特兰纳·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84
[11] 张又丹,刘洋.“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J].人民音乐,2013(8)
[12] 高森,王素芳,李文娟.沉默的螺旋——荧屏翻拍剧的传播学审视[J].东南传播,2004(3)
[13] 张晓锋.解构电视:电视传播学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