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加强学分制改革,重构课程体系的实践

2016-07-04孔稚凤朱睿刘云春

亚太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实践

孔稚凤 朱睿 刘云春

摘 要: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成都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据自身地域优势和院校特色,精准定位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以学分制改革为杠杆,打破学年学分制壁垒,调整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大幅度提升实践课程比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就业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21-03

随着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分制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高校发展由跨越式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学分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學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据孔子学院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

在这种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转变,由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教学“走出去”。2012 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 》,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种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确立自己的办学目标与方向,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课程设置,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已有九年的历史,共招生700余人。近三年的毕业生中有数十人考上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和国外及港台名校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渠道涵盖了国家汉办志愿者、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教育培训机构、中小学、国企和行政事业机关工作人员等,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但是,办学中学院深感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增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会成为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近年来学院开展了加强学分制改革,重构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二、探索与实践

(一)精确定位培养目标

目前,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位。各高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科资源、师资力量、文化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制定自己的特色突出的培养方案。与其他学院相比较,成都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更注重社会需求。

成都学院所在的成都市是中国国务院确定的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成都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有近300家落户成都,截止2015年6月,在成都已经设立与正在筹建且有意向设领的外国领事机构数量达到16家,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目前成都正向着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不断进发。

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成都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泰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所院校开展长期合作,服务成都国际化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学院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成为省内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并于2013年成功获批设立两所孔子课堂。学院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开展了学历教育、师生交流互访等全面合作,与泰王国皇家吉拉达学校合作设立“诗琳通泰国语言文化课堂”等,为师生拓展国际化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学院对外的校际交流,促成了成都市与泰国清迈省、新西兰汉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

成都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在培养目标上紧跟成都市国际化发展格局,积极响应和服务于成都市的“全域开放”兴市战略,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掌握先进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中、英文应用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和创新的潜能,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外贸机构、新闻出版、文化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外事活动和涉外文秘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科学设置课程计划

培养目标是设置课程计划的基础和指导,课程计划的设置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院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即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较好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功底,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具备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具有较好的汉语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具有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技能,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在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很好的亲和力。在课程计划的设置中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1、知识与技能并重

(1)强调文化知识的培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具备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主干基础课的地位不容动摇。此外开设了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语言类专业选修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文化与交际是国际汉语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使未来的汉语教师能够较快的融入国外环境,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中华文化要略、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民俗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学、四川文学与旅游、地方文化调查、中国武术、书法的等课程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开设了西方现代哲学与艺术、欧美文化概论、东南亚文化概论、世界宗教概论、跨文化交流传播、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地理与风俗等课程,努力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注重教学能力培养和训练

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方向是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重中之重。教学能力的具备与提高离不开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训练。在理论课程方面,围绕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了外汉语教学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语言运用实践、教师技能训练、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培训等课程。在教学观摩和教学實践,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训练中反复得到锻炼,汉语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理论与实践结合

(1)加大实践比重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中普遍问题是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针对这一问题从2011年以来学院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15%,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23.7%,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25.3%,2014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27.1%。增加实践学时,依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指导,使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训练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实战平台。

(2)完善实践环节

在课程中将地方文化调查、语言运用实践、写作实践等集中实践环节分散在各学年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例如,在地方文化调查实践项目中,组织学生参观川菜博物馆、蜀绣博物馆、金沙遗址、茶艺馆、传统服饰博物馆等机构,提高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实践结束后,以调查报告、摄影展和展板等形式交流实践成果;语言运用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当下成都市汉语汉字运用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交流汇报,指导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并可作为学生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框架。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提升学生调研能力、科技论文撰写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3)合理安排实习

学院从第四学期就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制定实习计划,安排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安排在第四、五、六学期,有在校内进行的由指导老师带领的校内微格实习,主要训练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语言运用实践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对于将来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同学,则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训练。有在校外进行的赴泰国浸入式教学实践,以泰国的清迈省为基地,在清迈省全省中小学进行长达一年的实践教学活动。分散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根据就业意向,在汉语国际教育机构、中小学、外资公司、文化机构和国外从事与汉语推广有关的工作。各阶段实习期满后,学生回到学校,由院系统一安排时间集中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三)充分运用学分制杠杆

成都学院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将学生所修课程折算成学分,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以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审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逐步过渡到推行完全学分制,以保证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学校锐意改革的方向。

作为地方院校,长期以来能够争取到的国家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资源颇为紧缺,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尚未完全从传统学年制的惯性中转变过来,这些因素决定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的最佳途径就是结合实践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地方服务意识,加大实践比重。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院的基本经验就是:总学分保持不变,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内部进行调整,利用学分杠杆,增加基础知识和技能类学分和实践类学分比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使用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问题与反思

(一)学分制改革尚需深化

我院的学分制目前尚处于学年制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中,改革还很不彻底,特别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分制改革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二)教师应主动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学分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所有的教师来说都有一个了解、接受、掌握、适应、习惯的过程。教师要主动适应学分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

(三)管理手段尚需规范和精细

学分制改革的深化要求管理者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在规范和精细化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如选修课中走班上课产生的学生管理、中途随意转班等问题都有待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

总之,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成都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据自身地域优势和院校特色,在充分分析专业办学环境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以学分制改革为杠杆,打破学年学分制壁垒,调整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大幅度提升实践课程比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就业的适应能力。在强化汉语言教育本体基础上,定向发展东南亚小语种(泰语、韩语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也证明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是有效的、成功的。

(作者单位: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3年成都学院教改课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加强学分制改革,重构课程体系的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编号:cdjg2013012)

参考文献:

[1]范体贵,德力格尔.高等院校本科完全学分制改革研究——以赤峰学院完全学分制改革为个案.赤峰学院学报,2011(4),32.

[2]潘和平,孙道胜.地方特色型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困境及出路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9(6),18.

[3]王艳荣,陈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5),3.

[4]王 丽,朱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探析.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10,3.

[5]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6]高萍,刘艳.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青海大学学报,2012(2),30,1.

[7]徐华,郭炳心.国内外高校学分制发展历史综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1).

猜你喜欢

学分制课程体系实践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