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结合的问题
2016-07-04高倩
高倩
【摘 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教学,汉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放在中心位置,但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能力,光教授汉语的词句、语法点是不够的,应该将其与汉文化教学相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汉文化教学
在《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3-12-25)中对汉语教学是这样定义的:“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学。”由此定义我们可以明确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规律,正确把握汉语教育的特点。我们汉语教师不能再对这种规律视而不见,之所以称之为“汉语”,而不是“语文”,就是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是其第二语言。
《课标》就是一把标尺。《课标》中规定“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均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的行为综合地提出要求。”
文化在形成汉语言能力中的作用,在低年级和高年级是不一样的。在低年级阶段,文化一般和日常生活关系比较近,学了马上就能用上,二者容易发生联系。文化在高年级汉语言能力中的作用是间接的,并非一学马上就能用,而是作为一种汉语言养料存在。但是在高年级阶段,文化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它通常作为背景知识存在。
运用汉语言进行高层次交际时,尽管是以语言进行交际的,但所使用的内容、方法、技巧和速度,往往都不是光靠汉语言学习就能解决的,其中文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文化非常浓厚,这门语言才说得地道。
也就是说,文化在保证汉语言水平、尤其是汉语言内容的高质量和汉语言运用的高技巧上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在语言沟通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就要注重加强文化教学。
在汉语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以汉语教学即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为主,以文化教学为次;文化教学必须为汉语教学服务;在汉语教学的同时有机的、适当的、有目的的加入文化教学内容。
具体做法有:
(1)首先保证《汉语文》是一本学习汉语的课本,而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化读物。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文化内容加入课文,也可以采用注解和说明的办法,结合汉语教学把文化內容注入进去。
(2)善于在汉语课中导入与文化有关的内容。
在语言课中可导入文化因素的情况可分为:
(1)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对译的词语;
(2)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词义差别的词语;
(3)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潜在观念差异;
(4)含有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
(5)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
(6)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
要能够决定哪些应该在汉语课上教,哪些不应该在汉语课上教,或者暂时不应该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节外生枝,只要能帮助理解即可。
既然文化教学在汉语课中只是次要、辅助的成分,那么,就不能脱离语言,大讲文化;尤其不能放开汉语教学,用少数民族语言大讲汉文化。
第二,有选择性,不必面面俱到 。比如:教学生学习有关颜色词语,就不要大讲汉文化中颜色的隐含意义。初学者只需要知道本义就够了。等到阅读材料出现“红白喜事”“红军”“白军”,再加入“红”在汉文化中还代表喜庆、革命等意思,“白”则代表死亡、反动等意思即可。
掌握汉语能力是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人才的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教学,我们汉语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放在中心位置,将它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但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能力,光教授汉语的词、语法点是不够的,应该将其与汉文化教学相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是必要的,因为它是汉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