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和创意问题的梳理与突破
2016-07-04俞金梅
俞金梅
摘 要: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来说,现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审美观和创新性,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创意;方法突破
一、美术教学问题梳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写实性造型能力的培养,常常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而置此于普通中小学美术普及教育中则显得十分不合理。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许多从事美术基础教学的老师“深刻”领悟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个性”成了重点培养目标。
二、美术教学方法突破
根据不同的类型的题目,结合儿童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的具体实际,针对具体的小学美术教学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审美和创意教学课程设计。
1.改变习惯的有线方式,尝试绘画中的线条,培养信心,提高线条表现力。
在美术学习初级阶段,先认识线条形状千变万化,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有赳赳武夫般的粗线,有窈窕淑女般的细线,有刚正不阿的直线,有哈腰献媚的折线……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隐或现,或刚或柔,或舞蹈般的跳跃,或湖水般的宁静,或春水般的畅快,或冰雪般的凝重,但归根到底,线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线条表现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从画线引导可以培养儿童的绘画信心。
创造能力尽管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法往往抑制了这种潜能的发掘,所以要经常鼓励儿童,表扬他们笔下的任何线条都是漂亮的,使他从无意的流露转化为主动的表现能力,反復的训练,儿童的画面就会越来越丰富,甚至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这就为从大概表现对象的感受到正确用线塑造物象打下了基础。
2.拓新创作工具与材料,尝试各种绘画技巧,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直觉能力。
几乎任何一种材料都可用于美术。有些是传统性的如铅笔、水彩、蜡笔、橡皮泥、各种纸张等,有些材料是用于别处的,但也可以用于美术用途,如布片、毛线、木头等。
总之,审美和创意美术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的教学设计,具有趣味性、独创性、新颖性、实效性的特点,对各项教学指标进行分类优化的处理,能够形成新的模式,但这些美术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无条件地适应一切课堂教学,因此还需继续探索、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教师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的目标追求,象征着开拓者的新的曙光。
编辑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