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课程与中学历史课衔接研究

2016-07-04杨若飞

亚太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杨若飞

摘 要:本文根据高校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求,对比中学其课程要求的异同,借鉴相关教学理论思想,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调研分析,探讨如何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课程与中学历史课,提出实现教材向教学的转化是实现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教师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可以提升教师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程衔接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课程;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96-01

一、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纲要”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并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必然要求教师能够突破教材框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如何做好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二、教师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衔接

大学教师作为组织实施教学的主体,其综合素养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及完成效果如何起着关键作用。当然,教师水平不尽相同,如何在现有水平上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其首要前提是实现自身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当前,“纲要”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方向,因此,从知识结构而言,从事“纲要”教学的教师所学专业与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他们大多围绕历史这个大方向,但专业不尽相同,有世界史,也有中国断代史,当然还有其自身的专业方向,如某一断代史中的边疆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中共党史等,部分教师是由之前教授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转化而来。虽然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使得他们都能承担起“纲要”的教学工作,但展现在课堂上却各有特色,结果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彩较多,而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则相对较弱甚至避重就轻。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倡导“主旋律”的自觉意识,必须理解与掌握纲要课的精神,深刻领会这门课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课,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而不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教学要求之间自我困斗,尤其不能将这种困扰带到课堂。有的放矢,实现自己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他的一切转化才具备可能。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衔接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授课过程中曾尝试将“纲要”课设置以下专题: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主要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由于中学阶段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已有较多了解,因此在上述专题的设置中我们把重点更多地放在对历史事件主体及其成败得失的原因分析及对当前相关社会问题的现实启示方面,凸显“以史为鉴”的史学价值。各个专题的设置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且各紧密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讲授,相对独立,但又紧扣“纲要”课程的主题、主线,既回答了“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又回应了社会的热点难点和人们的某些困惑,使得各专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发现其规律性。另外,上述教学内容体系只是大致指出每个专题包含着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各大标题的内容作了细化,这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充实的专题教学内容体系。

四、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衔接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思维跳跃性大,自我意识强,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较差。因此,设置了“纲要”教学专题,转化了课教育理念,还不足以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纲要”课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得心应手运用,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各种教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纲要”课程,历史资料丰富,通过历史影像再现,强烈震撼学生心灵,胜过教师千言万语。当然,这一方法运用得好,首要前提是教师必须针对专题精心制作个性化的教学课件。如互动式教学法,可以通过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讨论、辩论、讲演、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维互动,教学相长。如学生讲评法,即选择内容相对简单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在学期开始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认真准备基础上,由各组选择代表上台讲授,其他学生点评,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在争强好胜的心理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反映强烈。如比较法,这是“纲要”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运用典型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過联系现实,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社科部)

参考文献:

[1]曹均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3).

[2]贾婀娜,于嘉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以珠海市为例[J].文教资料,2016(02).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教学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