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之哲学的观点:大学理念

2016-07-04周丽

亚太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哲学

周丽

摘 要:《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一部为构建高等教育學科理论体系而进行理论和方法论准备的专著,本文主要在通读此书基础上,从对大学的理性认识与理想追求的“大学理念”切入,即哲学视角对高等教育研究进行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多学科观点;哲学;大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67-01

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均面临“大学的危机”,包括质量危机、道德危机、自治危机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危机是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理念 ”的危机,包括大学理想的黯淡、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形象的扭曲、大学目标的混乱等。[1]马克思将哲学誉为“文明的活的灵魂”,因此,用哲学的视野来指导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念”的定义

(一)理念

1.西方关于“理念”的阐发。西方最早提出“理念”的是苏格拉底,他在对话中提到“所谓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的那个单一的东西。”[2]柏拉图则指出“认识真理的过程,便是回忆理念的过程。教学就在于使人回忆理念世界。”[3]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

2.中国关于“理念”的疏解。在中国古代尚无“理念”一词,直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北大教授李大钊最早运用“理念”一词,把“理念”与神圣、德化并提,视为一种至真至善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散文家秦牧把“理念”看作是抽象思维活动,与形象思维相对应。

(二)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与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观念哲学观点。叶澜教授提出“要有与时代精神相同的教育理念”,包括价值观层面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学生观层面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活动观层面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4]朱永新教授则提出“华人教育理念具有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以及重整体而轻个体等基本特征。”[5]

(三)大学理念。作者认为“大学理念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主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经典的大学理念是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与教学原则。

二、与“大学理念”相关的概念辨析

(一)大学理想。大学理想是人们对于大学未来的展望与向往,具有前瞻性、导向性、激励性、超越性与批判性。作者认为“大学的理想”是以实践为逻辑点来设想大学的发展,是大学内部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向往和构想;而“理想的大学”则是以理论为逻辑起点来设想大学的发展,是大学外部对大学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希望。[6]

(二)大学观念。“大学观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观念实际上是指导大学办事的思想,是处理与改革大学相关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与所处角度,主要有大学教育价值观、大学教育质量观、大学教育发展观。

(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与核心,狭义的大学精神指个别的大学精神,如北大精神;广义的指各类大学普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精神与心理优势,如勤奋好学之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将“生命的精神交往”定为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可见追求、重塑大学精神是激励推进大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重铸和升华大学理念的需要。

(四)大学使命。“大学使命”是“大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外在形式,是依据“大学理念”所进行的“大学实践”。作者指出,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以新的思想导引和推动社会,以新的人才和新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

(五)大学目标。“大学目标”是“大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通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这不仅是大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也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启示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现状,《哲学的观点:大学理念》一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现代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作为求知、求真的高层次、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若没有积极向上求新、求善的理想,便将是沉寂的,甚至是沉沦的。[7]其次,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高校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从而克服高校工作上的盲目性与软弱性。最后,马克思说过“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而且精神的力量可以转换为物质力量。”大学应树立自由、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明确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国家兴旺发达、社会繁荣昌盛的伟大使命;确立培养通专结合,具有创新能力,富有个性并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通用型”人才的大学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6][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60,78,77.

[2]颜一著.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93-94页.

[3]罗炳之.外国教育史(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4]叶澜.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载《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9日.

[5]朱永新.华人教育理念之贡献与局限.南京:华人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7年 10月.

猜你喜欢

哲学
婚姻中的哲学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奶豆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学
存在之思向美与哲学的无限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