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2016-07-04张瑞宁

俪人·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我管理知识学习效果

张瑞宁

【摘要】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管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自我管理 学习效果 知识 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为了保证数学学习的高效和成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调节和管理,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因而,数学学习中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成为提高学习效果,获取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指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知识和策略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有关知识和策略,提高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我管理知识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管理知识包括关于学习主体方面、学习材料与学习任务方面、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策略的教育时,应让学生明白在数学学习中自我管理的内容有哪些,应该怎么做?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其中一个或两个策略,逐步达到学生对各种策略都能比较自如地操纵,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美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艾弗森等人指出,让学生参与并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教师要展现热情与关心,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并利用期望效应科学有效地强化、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其次要有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各项思维活动,最后要对学生进行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3.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

4.提供知识延伸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领域,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视野的开阔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会使学生变得更加“乐学”、“乐问”,从而将被动学习慢慢地转化成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既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归宿。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学生自我的内在管理,只有使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為学生自己的自学行为,才能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教师要从知、情、意、行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自觉、自强、自理。首先,要求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确定自我管理目标,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其次,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实行自我监控;最后,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主动进行自我管理。

三、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自我提问法的训练,让学生有计划地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提问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因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提问法,促进学生自我提问能力的提高。比如:

1.制订学习目标时,学生要有意识地问自己:我本学期的学习总目标是什么?总目标可分几个阶段实施?达到目标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2.探究学习策略时,学生要问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什么策略?我已经学会哪些策略了?我能学到什么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

3.分析学习内容时,学生要问自己:这是哪方面的学习内容?关于这一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新的?新知与哪些旧知是有密切联系的?

4.投入学习情感时,学生要问自己:我能完成这一任务吗?我在学习时能做到专心致志吗?在学习活动中,我最开心的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管理下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制约,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活动中。

2.鼓励思考,主动探究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猜想,努力形成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提问、讨论等实践自我管理的机会。如:综合实践活动“粉刷墙壁”,制订方案前,鼓励学生思考:粉刷墙壁涉及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要考虑的问题,如:哪些面需要粉刷?粉刷的面积有多大?选择什么价格的涂料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调查信息,加工信息,计算求解,制订方案。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思维活跃,加强了自我管理能力。

3.充分交流,适时点拨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点拨,帮助和指导学生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提供1~100的表格让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猜想,并加以验证。当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有困难时,教师适时让学生用摆小棒帮助其理解规律,并沟通和2、5倍数特征的相同点。这样每个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了交流的方法,教师的指点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得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刘德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6,(1)

[2]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 ,(10)

猜你喜欢

自我管理知识学习效果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