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文献中黎族女性服饰特点初探

2016-07-04龙剑平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清代服饰

摘 要:随着清代封建统治不断深入黎区,黎族女性独特的服饰成为清代文献记载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这些文献所记录的黎族女性头饰、上衣与筒裙的特点。

关键词:清代 黎族女性 服饰

雍正七年,“琼州生黎开辟以来,未通声教。七年恭届万寿圣节,众官公所祝厘。陵水县生黎三百四十八人焚香叩首,欢呼万岁嗣后。生黎虽极荒僻之区,俱闻风向化”,这标志着清代统治深入到了黎区中部山区。地方官吏、商人等以更大规模进入黎区,黎人独特风俗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不少人将其亲眼所见的黎人风俗记录下来,使得清代留下较多记载黎人风俗的资料。黎人独特的服饰成为这些人关注的对象,尤其是黎族女性服饰成为他们记载的重点,本文主要探讨清代黎族女性的服饰特点。《黎族服饰》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黎族各方言区男子服装仍然如张庆长书中所记一般,变化不大”前言,这反映了黎族服饰具有极强的延续性,这与海南处于独立的岛屿及黎区相对封闭的文化地理环境有关。

一、头饰

记载黎族女性头饰的清代资料,以张庆长撰的《黎岐纪闻》最具有代表性。书中载:(黎女)“髻发带耳环、颈圈、绿珠,戴布帕头标。黎妇结发垂后,唯花脚黎、岐黎披发不结。小厂黎亦间有之。耳垂大环,项围铜圈,如项之长,或用绿色矾珠围数扎,亦如项长,其头上不用金银杂饰,唯以布帕绣五色花覆之,长及肩,下缀五色绒绳数十条,长尺余,绳端系铜钱,名为头标。互击有声,以为媚。《图说》谓黎岐为然,余则无。然别黎中亦有覆布帕如黎岐者。”张庆长这里主要记载了哈(原称“侾”)方言[4]中罗活支系与杞(原称“岐”,清代称部分杞方言为“黎岐”。)方言黎族妇女的头饰特点。“罗活”黎最显著的饰物就是大耳环,“妇女从小便开始戴银(或铜、铁)制的大耳环,据说每长1岁就加戴1个,因此到成年时,往往每边都戴上一二十个,重达三四市斤,把耳朵坠成长长的,甚至把耳孔弄裂,平日把它覆盖在顶上,好象帽子一样”。这段由中南民族学院在海南岛解放后深入黎区调查的记录证实了这一特征;《皇清职贡图》亦载:“耳环垂铜环”也证实了黎族妇女盛行这种风俗。杞方言黎族妇女以“布帕绣五色花覆”头是五大方言黎族女性唯一性饰物。《中国黎族》载:杞方言妇女“盛装时头缠着织有花纹图案的头巾,这种头巾织制比筒裙还要精细,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色泽鲜艳绚丽。这种头巾是黎族其他方言所没有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张庆长所说的《图说》,据戴成萍考证应是广东中山图书馆藏的《琼黎一览图》,此书成于乾隆十年至二十年间的(1745-1755),其《服饰状貌》载:(黎女)“戴布帕头标。…结发束以银圈,覆以五色花帕,长及肩纫”,也记载了杞方言妇女头巾。

二、上衣

五大方言区黎族的女性上衣虽有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主要通过衣领、开襟、绣饰与上衣的长短、宽松度来体现。如《光绪崖州志》载:“衣裂前幅,领扣一钮”,是指哈方言只贡支系黎族妇女的上衣款式,《中国黎族》记载:“开胸对襟,直领,领前有一颗纽扣”。《黎歧纪闻》:“黎妇衣短衫。其制用布一幅,中开一长穴,后至背,前至胸下,各留五六寸许不断,唯大厂黎长距膝前后近下各绣一方幅,胸前衬以抹胸,或蓝或青”,张庆长指出黎族女性上衣普遍是短衫。“其制用布一幅,中开一长穴,后至背,前至胸下,各留五六寸许不断”,应是指润方言妇女的贯首衣。这是黎族最古老的衣服款式,《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八载:儋耳、珠崖“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唯大厂黎长距膝前后近下各绣一方幅,胸前衬以抹胸,或蓝或青”应是指杞方言妇女的上衣。据《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可知“胸前衬以抹胸,或蓝或青”是指黎妇胸前往往穿蓝色或黑色的肚兜。《中国黎族》记载杞方言妇女“胸前系有红色镶边的黑色肚兜和红色肚兜”,这与张庆长的记载基本一致,这种系肚兜的着装风俗只存在于杞方言妇女中。

三、筒裙

亦名桶裙,《光绪崖州志》卷十三载:“裙则绣花织纹,四围合缝,穿而结之,谓之曰桶”。黎族女性的筒裙多数制作精良,有较多的清代文献作了记录,下面举两则有代表性的文献为例。《黎歧纪闻》:(黎妇)“下衣如竹筒,幅布对缝之,名曰黎桶。黎歧长不蔽膝,别黎长至胫,唯大厂黎长至足,或绣五色花以为锦,名为绣花桶”。“黎歧长不蔽膝”特点与杞方言现代筒裙长度一致;“别黎长至胫”应是哈方言哈应支系筒裙,这与《中国黎族》“哈应妇女穿而宽大的筒裙,裙长至小腿的中部和下部”记录一致;“大厂黎长至足”根据《中国黎族》“抱怀妇女穿长筒裙,直至脚踝”记录可知,这应是哈方言抱怀支系筒裙。张庆长对黎人了解比前人更为深入,但他依然对黎人分类有混淆与错误的地方。他将“黎分生熟两种。熟黎之类有三:黎岐、侾黎、黎鬃是也;生黎之类有六:花脚黎、大厂黎、小厂黎、岐黎、霞黎、生岐是也”。很明显“侾黎”、“霞黎”指现在“哈”方言黎人;“黎岐”、“岐黎”、“生岐”指现在“杞方言”黎人。笔者认为他将杞方言、哈方言黎族女性都称为大厂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民族学理论在清代末年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学者逐渐吸收这一理论来进行民族分类研究,学者们经过一百多年研究才将黎族细分为五大方言区。《皇清职贡图》绘制了“琼州府黎人”女性图像,并有“服绣吉贝,系花结桶,桶似裙而四周合缝,长仅过膝”的文字说明。《黎族服饰》记载:罗活妇女盛装服饰“衣底部边沿系有许多的铜钱、铜铃、绒穗等饰物。…罗活妇女盛装上衣常在衣前下摆绣出重叠几层且有不同色彩与花纹图案的彩布条,从外表上看好像多穿了几件衣服”。这两个特点与《皇清职贡图》“琼州府黎妇”图文记载极为相似。《皇清职贡图》“琼州府黎妇”图中铜铃等饰物在筒裙下摆位置,这可能是地方官员绘图错误所致或是黎族女性服饰演变的结果,但笔者倾向于前者。通过上述《皇清职贡图》图文与《黎族服饰》记载的比较,笔者认为这应是哈方言罗活支系筒裙。清代黎族女性头饰、上衣与筒裙有共同特点,不同方言区黎族女性的头饰、上衣与筒裙又有各自特色,清代文献对此作了较准确记录。黎族五大方言区女性服饰从清代以来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趋势,有些靠近汉族居住区的黎族女性服饰受到汉族女性服饰影响,这给辨识五大方言区黎族女性服饰特点带来了不小困难,笔者在此做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清代黎族女性的服饰。

参考文献:

[1](清)郝玉麟修,鲁曾煜等纂.广东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六二册,史部三二O,地理类,台北台湾地区: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

[2]张庆长(1717-1762),字谷贻,号寿山,又号敬亭,畿辅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乾隆十七年至乾隆十九年(1752-1754)任定安县知县。他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写成《黎岐纪闻》,是18世纪关于黎族的重要书籍.

[3]王儒民等.黎族服飾[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4.

[4]2001年,王学萍主编的《黎族传统文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式将黎族五大方言统称为“哈、杞、赛、美孚、润”,逐渐统一了学术界对黎族几大方言区的称呼.

[5]中南民族学院.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下卷[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2.

[6]傅恒等.《皇清职贡图》[M],扬州:广陵书社影印版,2008.

[7]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91-93.

[9](清)钟元棣创修.《光绪崖州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龙剑平(1977—),女,江西吉安人,硕士,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清代海南地方志黎族文化研究(项目编号:hjky14-20)成果.

猜你喜欢

清代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