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和谐劳动关系体系的构建

2016-07-04杜宇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劳动关系新形势事业单位

杜宇

摘 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关系是我国社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与否对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虽然事业单位实行了新的人事管理形式,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构建和谐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是当前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理论和实践丞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 劳动关系 体系 新形势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财政支持,具有一定公益服务性质的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其劳动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劳动关系指的是劳动者个人和组织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利益关系。当今,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从原来的计划性、单一性和固定性,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清晰化、关系合同化等新特征。运行模式从原有的国家行政控制转为市场调节。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关乎个人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特点

1.计划性痕迹明显。现阶段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呈现计划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模式是分不开的。事业单位必须在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达的编制范围内招聘,并要进行逐层的进人审批。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其人事关系、工资分配、社会保险都由国家统一管理,虽然很多事业单位逐步引入竞聘、聘用合同和绩效工资等市场机制,但由于均未触及到用人制度的根本,缺乏竞争机制和活力,劳动关系“铁饭碗”特征突出。

2.主体多元化。随着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往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单位越来越少,人员编制将受到严格控制。尤其是科研型事业单位,将逐步走向市场化,与行政脱钩,其拥有的下属产业终实现经费来源的多样化。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存量资产中的国有资产,经历改革将会有多种经济成分进入,而一些机关下属单位的中介服务机构,转制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将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公有制外,还应有股份制、合作制、私人投资等多种劳动关系。这种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可以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解决人员编制束缚与事业发展的矛盾,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同的用工需要。

3.利益明晰化。从经济角度而言,劳动关系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计划经济时代强调职工是国家的职工,服务型特点要求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地位是对等的,一方面,事业单位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追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职工提供劳动的目的是取得劳动报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双方互惠互利,差异化明显,利益差异化逐渐明晰化。

4.关系合同化。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度,目的是为了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和职工之间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确定两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由事业单位劳动关系新特点引发的矛盾

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新特点表明,整体较稳定,但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大背景下,由于其改革目标模式不清晰,配套措施不严密,加上缺乏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导致与职工要求相差甚远,劳动关系双方矛盾显性化。

1.多元化用工矛盾。经费投资主体多样化促成用工的多元化,随之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多元化的用工模式仍然存在着非均衡的分配机制,多数事业单位实行两套或多套并行的劳动管理制度,这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在各项待遇福利上均有差异。这与新《劳动合同法》宗旨是相背离的,造成职工之间的不和谐,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流动性大,妨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利益明晰化矛盾。事业单位主要是指为社会提供教育、科研、医疗、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机构,以往他们不以营利为目的,加上大多数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所以不存在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压低劳动成本、侵犯劳动者合法利益的现象。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事业单位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经济利益。在用人单位和职工利益逐渐明晰化的情况下,双方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的逐年递增。

3.关系合同化矛盾。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实行的劳动聘用合同,代表着由原有的行政任用关系转为合同化管理,打破终身制,实现真正的人员能进能出。但这种合同化管理是在转型条件不成熟的基础上推行的,虽然事业单位获得了充分的编外用工自主权,比如对劳动者有了录用、辞退、不续订合同等权利,但由于合同管理的不成熟和不规范,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如员工抱怨、怠工、抵制、罢工、旷工等形式时有发生。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1.以人为本,肯定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和谐的人事劳动关系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导向,只有与职工达到共识、共谋、共建、共享,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职工作为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劳动者主体作用的肯定是在尊重并理解职工诉求的前提下,变原有的刚性管理为现在的合作式共同发展管理模式,关心、支持、督导、激励职工,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内在动力。

2.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准绳,完善预防措施。为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国务院制定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应以条例的内容作为处理各项人事活动的准绳,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条例和制度对本单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公平公正地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同时,为避免劳动争议现象的出现,合理运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劳动合同法》为职工强化劳动法制观念,并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生劳动争议问题,立即处理。

3.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对实现劳动关系的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凡是涉及到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真实让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听取并尊重职工的意见,为职工劳动关系赋予更多的劳动者意志。

4.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工会的协调作用。工会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协调与解决劳动关系内在矛盾的关键力量。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能够有效促进用人单位劳动制度的实施。纵然劳动关系双方因利益不同导致争议时有发生,但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工会应注重群众调研,深入基层,了解职工在实现其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权利方面遇到的困难,掌握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尊重其知情权和民主管理权。第二,参考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做法,事业单位工会也可以采取此方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工争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工会应定期召开招工大会,讨论制定并适时征求全体职工的意见,范围可涉及到规章制度、集体合同、职工奖惩等权益事项, 开展民主评议、推荐、监督,确保工会职能落到实处。第四,工会应注重职工的日常教育与法律培训,正确引导,增强职工的法律和合同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预防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世华,宋扬.对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相关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0).

[2]刘妍.和谐劳动关系及其伦理调整[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劉阳.事业单位构建劳动和谐关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1).

[4]籍祥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化解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劳动关系新形势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