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7-04许云峰
许云峰
摘 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念,其宗旨在于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搜索素材;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06-01
针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留给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在探究中品尝到由艰辛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不仅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让学生发现“其所以然”。要创造性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培养创新能力。
一、创设开放性情境,促进主动学习,孕育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是构建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总是在自我创造中发展的,可以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越充分,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越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以宽松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孕育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教师不必自己提出,而应创设一定的开放性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搜集教学素材,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显现创造的萌芽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诗化的思维,他们的逻辑是非理性的,他们的体验是多元化的,他们的视角是独特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途径思考问题、探究规律。适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设计、新见解、新观点、新思路,提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在或不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乍听起来有违常规、有悖常理,甚至荒唐无稽的问题。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的出发点,属于新意识的基本表现。教师应该尊重、宽容、赞赏和激励,并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引导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教育教学的准则,面对一些超越教师预料的独特看法,尽管有些想法可能偏颇,有的表述可能欠妥。但是,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予以扶植、肯定和鼓励。即使错误明显,也要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永远闪烁。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有的放矢的妥善处理:对肤浅的问题可以顺水推舟;对重点问题可以顺藤摸瓜;对争议的问题可以引发各抒己见;对偏差的问题可以弹性处理。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显现创新的萌芽。
三、强化探究、合作和发现,在自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教材也不是不容质疑的文本。教材应该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媒介。因此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探究、发现和创造的契机。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对身边事物,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认识,努力缩短已知与未知的距离,使学生具备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条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自悟、自得,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促进学生直觉力的形成,使学生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而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质疑,尔后策略性指导质疑,引导解疑,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难点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争议问题由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波利亚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气氛中进行。“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使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使学生真正能够“探究”,有所发现。总之,确实是学生在探究中自悟的见解,教师要适时鼓励,并赞扬他们的探究行为,使全体学生深受鼓舞,从而内化为积极行动,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互相启发,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识,探索发现新知识。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鱼”,更重要的是“渔”,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知识的灌输,“题海”大战之后的厌倦,而应是讨论、钻研和发现之后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创设开放性情境,以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创新人格为保障,努力使学生形成并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合作”和“发现”等方法,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