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重度痰瘀互结证舌象变化1例分析
2016-07-04李海霞付建平王竞涛余丹玲
李海霞 ,付建平 ,王竞涛 ,陈 刚,余丹玲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重度痰瘀互结证舌象变化1例分析
李海霞1,付建平1,王竞涛1,陈刚2,余丹玲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00053);2.内蒙古赤峰市林西中蒙县医院
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广泛开展,以及对其多样化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增多,舌诊在该病的临床应用逐步被医疗界所重视。现将我科收治一例病人的治疗经过及舌象变化报道如下。
1资料
1.1基本病史病人,男性,71岁,职业:退休,主因“胸闷、胸痛反复发作19年,加重6天”于2010年6月6日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病人1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周身汗出,急送至急救中心,诊断为“急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予溶栓治疗,病情稳定。此后,胸闷、胸痛反复发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欣康等药物。6 d前,病人因劳累及情绪激动,出现胸闷,偶有胸痛,休息后缓解,今日到我院急诊就诊,考虑“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收入我科,刻下症:胸闷,胸痛时作,咳嗽,咳痰色黄,量少,质黏,纳眠可,小便少,大便调。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控制平稳;高脂血症病史数年,未规律应用药物。查体:体温36.5℃,心率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6/73 mm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率79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
1.2辅助检查 心电图:交界性逸搏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F导联异常Q波,ST段抬高0.1 mV,VI~V3导联r波抬高不良,V1、V2导联ST段抬高0.1 mV,V4~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脏彩超:入院时心超,EF40%,左心增大(LVEDD65 mm),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异常,左室前壁回声增强,运动幅度明显减低(符合陈旧性心梗),余节段室壁运动未见异常,升主动脉及其根部不宽,搏动减低,主肺动脉不宽。二尖瓣少量反流。二尖瓣流速A峰71 cm/s,E峰60 cm/s。1周后心超:EF 40 %,全心内径增大(LVEDD73 mm),左室整体运动收缩幅度减低,以室间隔及心尖段室壁变薄,无明显增厚率,心尖部较膨隆,升主动脉及其根部不宽,搏动减弱,主肺动脉不宽。二尖瓣中度量返流,三尖瓣轻-中重度反流;二尖瓣流速A峰71 cm/s,E峰60 cm/s。 实验室检查:脑钠肽(BNP)23 265 pg/mL(正常0~125 pg/mL)。心肌肌钙蛋白I(cTNI)>50 μg/mL(入院时)。三酰甘油(TG)1.48 mmol/L,总胆固醇(TC)4.68 mmol/L,高密度指蛋白(HDL)1.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12 mmol/L。尿素氮(BUN)14 mmol/L,肌酐(Cr)121 μmol/L。血红蛋白(Hb)70 g/L(腹膜后出血,血红蛋白最低时)。冠脉造影及PCI术:行急诊冠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供血呈右冠优势型,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左右冠状动脉走向区可见钙化,左前降支60%×20 mm狭窄,前向血流TIMI 3级,回旋中远段70%×20 mm狭窄,前向血流TIMI 3级;右冠状动脉近段100%闭塞,前向血流TIMI 0级。冠状动脉造影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累及左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右冠脉置入Cypher3.5×28 mm一枚。详见图1。
图1 急诊冠脉造影分析
1.3诊断中医诊断:真心痛,痰瘀互结型。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Killips分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2诊疗过程
2.1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Ⅱ级预防。
2.2舌象变化及中药治疗冠脉急诊PCI术后第一天舌像:舌紫暗,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舌胖,有裂纹,有齿痕。病人素有“胸痹”之疾,曾反复发作,其本亦虚,伤及脾胃,脾伤则生化乏源,水湿不得健运,凝而为痰,故病人胸闷重,咳嗽咳痰。素体脾虚而有痰,复又劳累与情绪激动,情志不遂,肝气郁而化热,炼液为痰,所以痰少、色黄而质黏。因其来时大汗淋漓,津液已伤,而汗血同源,气随血脱,伴意识丧失,病情危急,属“脱证”。痰与瘀血内停于胸,舌色紫暗;舌边尖红苔黄腻,是汗出津伤,痰瘀化热的征象,裂纹舌,说明胃阴已伤;舌胖大而有齿痕,是疾病迁延日久,而致脾胃虚弱之征。
综观病人,本次发病,实为迁延日久,属本虚标实。本虚者,脾胃虚弱,津液亏乏;标实者,是指痰瘀互结,郁而化热。治疗应以“急则治标”为原则,不仅要“回阳救逆”,并视病人整体情况尚未虚极,可用攻伐之药,佐以扶正之品以防攻伐太过而犯“虚虚实实之弊”。
中药以活血化痰,化痰宣痹为主,辅以益气养阴,敛阳。方药,生脉注射液60 mL,30 mL/h 每日2次泵入。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组方:当归 12 g,生地12 g,桃仁15 g,红花12 g,枳壳6 g,赤芍 6 g,龙骨、牡蛎各30 g(先煎),川牛膝10 g,薤白12 g,瓜蒌 30 g,贝母 12 g,法半夏12 g,生地 15 g,玄参 10 g,炙甘草3 g。冠脉急诊PCI术后第4天舌像:舌淡紫,舌边尖红,苔黄厚腻,有点刺,有裂纹,有齿痕。术后第4天,病人胸闷、胸痛,明显缓解。大汗己止,但出现乏力,面红心烦,口渴欲饮,夜间五心烦热,症状。经活血化痰,化痰宣痹治疗,痰瘀互结之证,有所缓解,舌质由紫暗转为淡紫;舌有点刺,为阴液已伤,阴虚火旺之征。这时应该在注重治疗主要证候的同时,注意益气养阴。方药:原方基础上加麦冬15 g、天花粉15 g、山药20 g,以益气养阴。冠脉急诊PCI术后第10天舌像,舌淡紫,苔黄厚腻,苔剥,有裂纹,有齿痕。术后第十天,精神好转,胸闷,胸痛基本消失,乏力较明显,心烦、夜寐欠安、口渴欲饮、五心烦热之症减轻,食欲较差,纳呆,口苦,大便秘结。表明瘀血征象缓解较明显,但痰痰热之余邪未尽。此时综合分析病人之状况,乃是正虚邪恋。点刺舌消失,舌苔呈花剥苔,说明热象有所缓解,而正气已伤。主要问题在于正虚,不能祛邪外出,应以扶正祛邪立意。治以化痰降浊,益气活血。加减:前方去玄参、薤白、枳壳,加地龙10 g,陈皮12 g、生黄芪15 g。 冠脉急诊PCI术后2周舌像,舌淡紫,舌边尖红,苔黄白相间厚腻,有齿痕。术后2周,精神较好,下床活动,以无大碍,自述乏力、心烦、夜寐欠安、口苦、五心烦热之症基本消失,大便通畅。口干、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此时的舌象,舌质淡紫,舌边尖红,痰瘀已除而正气未复,舌有齿痕,为脾气虚,湿邪困脾。舌苔黄白相间,而黄少白多而腻,说明脾虚,不能化湿。此时根据“缓则治本”的原则,主要治疗方法以益气健脾,化湿。《医门补要》中,有“人受湿邪内困,……不饥不食,日久难退,此当专责之于脾,不关于胃。盖脾喜香燥,燥脾则湿去……至湿滞于脾,尤不可用补腻,以窒闷中宫者也”。宗其意,以前方加减:去瓜蒌、麦冬、天花粉、柴胡、生地。纳焦三仙各10 g、焦泽泻15 g、焦白术15 g。病人服用后饮食转佳,数日后出院。
一年后复诊,舌像,舌淡红,苔黄白相间略腻,有齿痕。复查心超,EF44 %,全心内径增大(LVEDD72 mm),左室整体运动收缩幅度减低,二尖瓣中度量返流,三尖瓣轻-中重度反流;二尖瓣流速A峰80 cm/s,E峰69 cm/s。日常活动正常,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水肿。
3讨论
该病人初来就诊时,情势危急,曾有意识不清症状,并大汗淋漓。徐灵胎《亡阴亡阳论》有“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是其证。至术后一日,痰瘀互结导致瘀而化热,病人舌象开始出现阴虚内热的变化,舌边尖红,舌苔色黄有裂纹;还可以从舌质与舌苔观察到“本虚”的表现,舌质胖嫩有齿痕,舌色紫暗,苔剥,有裂纹。亦有瘀滞的征象,舌色紫暗,中的紫色,就是痰瘀互结的标志。术后4 d,因汗出导致阴虚,及瘀滞引发的内热同时发生,所以热证显现非常明显和迅速,标志性的表现为舌质有点刺,舌苔黄厚腻,有裂纹。术后第10天,方药中加入了益气养阴的药物,津液得以恢复,热象缓解,舌上的点刺消失,但仍有余邪的存在,恰逢此时正虚不足以祛邪外出,于是去玄参、薤白、枳壳,这样寒热性质明显的药物,而加入了地龙、陈皮、生黄芪以益气活血化痰。至术后二周,基本上瘀滞引发的内热及阴虚,都已得到缓解,在于舌象的表现为舌苔黄白相间,而黄少白多;大病之后,气血两伤,故而虚象在所难免,因此方意改为“补益后天,而辅以活血化瘀”。贯穿全部病程的 “舌色淡紫,有齿痕”,提示病人气虚血瘀的疾病本质。
徐灵胎《舌鉴总论》中有“舌为心之外候,苔为胃之明证,察舌可占正之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结合病人,从舌的解剖结构上看,舌循环是唯一一个与心脏联系最近,而又可以被人直接观察到的体循环分支。所以,关于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相关疾病,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舌象的变化中,获得比较直观的观察,并将其应用于相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篇第十七》中有“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舌……在窍为舌”,关于心与舌之间关系的密切性表述。后世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舌象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这个病例,可以看出,对于舌质、舌色、苔质、苔色的观察应该细致入微,综合四诊,使舌诊的运用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本文编辑王雅洁)
通讯作者:陈刚,E-mail:iamcg@qq.com
中图分类号:R542R25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1.03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1-0106-03
(收稿日期: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