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
2016-07-04罗福彩
罗福彩
【关键词】语境 语用训练 基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9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重要论述不仅直接言明了语文课程整体性的本质属性,更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深入文本内容,将正确理解与实践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目标。笔者认为,语言学习不能脱离情境而单独存在,学生对语言基础类知识的获取,应当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中展开。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内化运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挖掘内涵,依托故事情节营造语境
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深入持续的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语文S版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不仅文本意境优美,而且语言文字的表达更是精准规范,是学生体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脱离文本内容信息层面,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在形式,更要从文本蕴藏的具体语言情境入手,引领学生在真实可感的语言情境中展开文本对话,感受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准妥帖,体悟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平分生命》一文,讲述了父母双亡的男孩贝贝在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为妹妹输血的感人故事。整篇课文以“输血”过程为线索,通过对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三个板块的描述,将这个简单却饱含深情的故事讲述得清晰而感人,兄妹之间的深厚感情跃然纸上。在整个教学板块的设置上,笔者引领学生在体悟文本、厘清故事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夯实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鉴、内化和运用。为此,笔者设置两个核心板块:首先,引领学生深入课文,探寻课文中表现贝贝心理内在变化的词句,并以此为线索历练学生概括、提炼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再结合课文中的核心词语,体悟作者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其次,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描写贝贝对话的语句,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文中人物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对话,感知作者设置人物对话必须要结合相应的文本情境,体悟作者铺陈材料的匠心独运。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笔者设置了较为丰富的言语训练形式,但这些系统的语言训练并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紧密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和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在语用训练的同时,获得具体情境的感染与浸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资源,利用动态生成补充语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共同的生长园地,是学生智慧形成、能力生长的摇篮。而接受主义理论认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任何价值和意蕴,而是生命个体在阅读感知下,才会生发出相应的意蕴。这就要求阅读教学紧扣文本内容,设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网络,在不同生命智慧的交往碰撞中,形成全新动态化的生成资源。这种动态资源的生成对之前预设的目标、流程形成积极的超越、拓展以及延伸,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奠定了基础。语文S版教材中的《翠鸟》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写了翠鸟的外形、飞行等活动状态。当笔者引领学生体悟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时,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地细读课文,只有小珍埋头画着画。笔者气不打一处来,正要没收她的“作品”时,却发现原来小珍画的是一幅翠鸟的图片,而且画图中翠鸟的外形无论是形态,还是颜色都与课文中的描述吻合,这不正是现场转化可用的生态化资源吗?笔者顺势利用实物投影,将向全班学生展示小珍的这幅图,并要求学生对图画进行观察、集体现场点评。学生时而细读文字,时而观察图片,分别从图片中翠鸟的形态和色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一点评的过程,看似基于对小珍的画是否贴切的一种感知,实则是检测学生对文本语言体悟的程度和效果。随后,笔者借助图片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复述,紧扣课文中对翠鸟描述时的部位入手,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涂鸦作品,转变成为体悟文字、品鉴语言的一种载体。随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结合这幅图片,在细致观察中进行实践性练笔,从而将自己撰写的文字与课文中的文字深入对照,感受作者在描写翠鸟特点、确定表达顺序的匠心独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现成的动态性资源,引领学生借助图画架构其感知语言、辨析语言、内化语言的支点,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链接生活,整合多维资源拓展语境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事实上,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环境,都充满了语文的气息,这就为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新课程改革不仅倡导践行语言文字训练,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指出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夯实。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将语文教学的眼光局限于一本教材和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而要放眼于整个社会实践和自然社会,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环节设置,为学生创设进一步拓展语言表达的实践情境,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悟语言、感受语言、悦纳语言、内化语言,直至发展语言,在课堂教学内外的有机结合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语文S版教材的内容设置,为语用实践情境的拓展实施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教材中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充分整合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将关注思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生活之中。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强化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营造,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历练。在“家乡的桥”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围绕桥梁设置了观摩、采访、描画、制作、称赞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实地进行现场观察,感知桥梁的外形、洞察桥梁的内在构造。通过阅读各种文献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士,了解桥梁的发展历史、变迁发展等相关知识。在对桥梁形成较为通透的把握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借助桥梁的外形和内在构造,进行描画和手工制作,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对桥梁外形和结构的感知。最后,教师为学生补充教材中描写桥梁的《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字材料,引领学生深入阅读中具体感受桥梁的特点,并从中汲取介绍桥梁的创作方法,引领学生体悟写法、感知表达效果,运用多种文字形式描述桥梁、称赞桥梁。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桥梁基础知识的认知,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桥梁在现实生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阅读素材,进行语言文字的感知与表达的历练,促进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沃土,阅读教学必须深入到文本内在情境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