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策略
2016-07-04农中连
农中连
【关键词】观察生活 习作素材 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51-02
都说“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身处广阔天地的农村学生在写作时却“颇感难为”,表现在视野狭窄、信息贫乏,所写的作文往往选材平淡、内容空洞、语言贫乏。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在写作中“大有可为”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分低、中、高年段进行“走进生活,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笔者作为小学高年级段的一名语文教师,经过两年探索及尝试发现,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只有贵在得法,才能善于在生活中积累有价值的习作素材,收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作选择性的观察
学生观察生活要有选择性,以一定的目的作为出发点,为写作获取丰富的材料。观察不是盲目、被动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比如六年级的一次习作课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我校有一位教师做了这样的尝试:第一次习作时,教师先不进行指导,让学生自由写。结果,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是父母给自己的关爱,而且大都选择“自己发烧感冒了,爸爸或妈妈连夜把自己送去医院”,或是“有一天,放学时天突然下起雨来,爸爸或妈妈冒雨给自己送伞”等事例。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但局限于“自己遇到难题时,某某耐心帮助自己”“放学时下雨了,同学把伞让给自己”等这类“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教师讲评之后,让学生重新观察,要求观察时选择那些新鲜的,但又能触动心灵的事例来写。经过有选择性的观察,学生挖掘到了许多感人的素材,如“雨夜,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车后,爸爸怕我冷着,把上衣拉链打开,让我钻到爸爸宽阔温暖的后背”;“放假时,爸妈远在广东打工,没人来接自己,自己扛着沉重的行李走在路上,邻村的叔叔看见了,二话不说用摩托车把自己送回家”;“自己坐车去广东和父母团聚时,卧铺上的被子薄,冷得瑟瑟发抖,邻座阿姨把她的被子让给自己盖,她却只能拿一件厚衣服盖”等温暖而触动人心的事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温情。学生作文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达到了预期的写作要求。
二、引导学生作整体性的观察
我们要想准确客观地表现或挖掘某一事物,揭示某一现象本质时,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观察,在观察中不可忽视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许多学生在观察某一种事物或现象时,往往只注意到该事物当时呈现的特征,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把事物或现象与它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比如观察某个人物时,除了观察人物的外形、言行举止、生活习俗,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外,还要注意观察人物生活的环境,从侧面环境烘托主要人物的特点。如教师指导“描写一个活动场面”的习作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从活动场面的整体氛围着手,如对“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先引导学生体会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气氛,然后结合紧张激烈的现场气氛,观察场上的选手、场下的拉拉队员,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些什么,有着什么样的表情等,整个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最后重点观察1~2名同学的动作和神态,突出参赛者的拼搏精神,再写观众的喝彩声、加油声,从侧面烘托比赛的气氛。有了对事件整体观察的意识,学生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脉络,在写作文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
学生在观察中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高年段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接触写人状物类的文章,那么,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人物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物的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语言、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学生观察人物的个性时,要善于抓住一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感受,抓住体现性格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观察人物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积累人物形象的素材。如在习作讲评课中,教师以父母在雨中接送学生的情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以及细微的动作等,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从父母此时此刻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而观察某一事物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时令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等。如春天时布置学生到野地里赏桃花,引导学生在观赏时从远观到近观,从视觉到嗅觉,从静态到动态,抓住桃花在春天的灼灼姿态、花朵丰腴、色彩艳丽、娇艳欲滴、树态优美、枝干扶疏等特点,还要注意本地桃花跟其他地方桃花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逐层深化
观察事物应分清层次,逐步深化。比如观察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衣着、形体、表情,再观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在事件中的表现,最后做到通过外表揣摩内心,通过语言判断思想,通过行动揣摩性格,通过细节寻找特征,通过表现了解品质等。又如观察景物时,除了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还要留意景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要突出景物的有形特点,了解静物的功能作用,联想景物与人的关系。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习作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逐层深入地观察,即兴为学生表演“拍蚊虫”,教师即兴表演时针对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特意稍显夸张:老师批改作业时被蚊虫骚扰,不停地驱赶,结果蚊虫不依不饶,总想找机会叮上一口。老师不胜其烦,想把蚊虫消灭掉,想尽各种方法要把蚊虫置于死地,最终与蚊虫周旋了一翻,用书本把蚊虫拍着了……在教师表演完之后,学生通过观察,从神态表情揣摩老师被蚊虫骚扰时的心情,老师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通过老师追踪蚊虫的眼神、动作这些细节,表现出蚊虫的狡黠、嚣张……由于教师引导得当、表演到位,学生兴趣盎然,回答时妙语连珠,能通过教师的外在表现,挖掘出丰富的素材……这样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观察积累,使学生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事物表象,而是看到事物的深层本质,逐步提高他们观察积累的能力。
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懂得自主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一天一天观察、一点一滴积累,就能将观察所得汇成信息的大海、素材的宝库、语言的锦囊,写作时也能“大有可为”。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