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教学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04林晓
林晓
【关键词】教学形式 阅读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43-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语文教学目标,即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通过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提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以下,笔者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书香弥漫其心间。
一、优化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乐读
阅读兴趣是读者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是学生维持阅读的动力之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塑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以亲切的话语感染学生,将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要与阅读内容相关,对学生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随着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遨游在书的海洋里。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说,教师要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以阅读形象生动的绘本、扣人心弦的童话、蕴含哲理的寓言及成语故事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逃家小兔》《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花婆婆》等都是学生喜爱的书目。中高年级则要引导学生渐渐阅读小说、散文,从引导学生读一篇文章过渡到激发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兴趣。
从引导方式上说,制造悬念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重要手段。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选取名著、绘本或者故事等部分内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起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导学生继续读下去,还可以运用听书软件等,实现视听有益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中高年级学生阅读切入点的视角要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名篇、名著,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
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课题导入中的激趣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课文,乃至对阅读整本书产生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时,教师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小说内容,激发了阅读课文、阅读名著的兴趣。另外,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激发浓浓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文时,教师通过提问“‘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作家是怎样写出他高超技艺的”,让学生自读自悟整理小结,再运用相似方法读一读与本文相似的文章,如冯骥才的《泥人张》和《快手刘》,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人物的感受,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优化教材处理方式,引导学生悦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学生教育深入研究,提出了学习材料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他们必然会对相关学科内容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挖掘阅读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将兴趣因素扩大化,并与学生的个性爱好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将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这样阅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朗读和内容解析,而是一种阅读体验。学生接受系统化的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循序渐进的理解。针对一些新颖的阅读知识,教师还要多方查阅资料,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新的收获。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阅读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学生不再是被动阅读,而是主动阅读、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抓住重点的词句,感知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重点词语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疑问、理解、心得体会、建议和意见,这样一边读一边圈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懂课文再延伸到生活,收获感动、得到启示。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学生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用笔勾画出表现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会母亲的深情,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和没有解决的问题,体会母亲虽然平凡却因母爱而变得伟大,由此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分析和归纳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透过文字获得美感。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一碧千里。为了让学生感受莽莽草原的辽阔之美,教师就可以在品词析句中,引导学生体会牛羊、骏马的悠然自得,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土人情。除了想象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段落大意,叙述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等,发现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妙,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明确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让学生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语感。长此以往,学生便能从写景文章中读出景物的美好,体味借景抒情的妙处,还能从写事文章中体会如何记事传情,从写人的文章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三)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和感悟
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中的人和事感动,受到启发和教育,接着走出文本回归多姿多彩的世界,为生活这本书增添美好的篇章,最后再回到文本中,牢记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和文字,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在教学中,除了感受奇丽的景象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
三、优化拓展延伸形式,引导学生好读
文学家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学生读书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阅读的行为。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实践环境的塑造,在良好的阅读实践环境中,小学生的阅读质量才会有所提升。小学生从兴趣角度出发,阅读自己喜爱的书,并针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写作习惯也会基于此而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练习的结果。随着阅读习惯的形成,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小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做成“采蜜本”“书香集”等为自己使用。读书笔记有几种做法,这里主要介绍三种:1.摘录式。学生读书、读报时可以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段分门别类摘抄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录成卡片分类存放,这样就可以做到日积月累,学以致用。2.体会式。读书之后,学生写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真情实感。3.图表式。教师利用思维导视图或者树形结构图、表格等多样形式,逐段把文中隐含的提纲找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抓住要点、理清思路、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要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通过设计阅读量表,定期推荐好书好文,开展班级读书会,让好书漂流、传阅,评比阅读之星,开展知识竞赛,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等活动,学生在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中,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与力量。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就要给予小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指导。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思考问题,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此外,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对小学生的阅读以启发和引导,适当点拨,使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提高阅读质量。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