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科学习题“一题多解”
2016-07-04李正来
李正来
摘 要:在初中科学新课,尤其是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总编写或引用较多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从练习中巩固知识、寻求规律,同时摸索解题思路和方法。我认为习题不在于多,只在于精。在精题上通过教师的有效点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其中的“一题多解”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科学;习题;一题多解;融会贯通
研究科学习题的多种解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顾名思义即一个问题其解法不是唯一的,对其结论的得出可以由多种途径获得。“一题多解”,也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计算过程,去解答同一道科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式化了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需要有一种解题策略,所以策略的产生及其正确性被证实的过程,常常被视为创造的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题多解是诸多解题策略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例题,使其能够包含更多的知识点,再利用不同知识点从不同角度来解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点,达到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还可以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一题多解”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
例1:有6V3W和6V6W两盏同样大小的小灯泡,请用不同方法加以辨别?
解法一:比较灯丝粗细。设6V3W的为L1,6V6W的为L2(以下同)
则:R1=U2/P1=(6V)2/3W=12Ω R2=U2/P2=(6V)2/6W=6Ω
由于灯丝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根据影响电阻的大小因素可知:
灯丝粗的电阻小是L2,灯丝细的电阻大是L1。
解法二:并联比较亮度。把两灯并联在等于或小于6V的电路中(保证灯能发光)。因为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则根据公式P=U2/R可知:在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实际消耗的功率越小,灯泡越暗;电阻越小,实际消耗的功率越大,灯泡越亮。所以亮的是L2,暗的是L1。
解法三:串联比较亮度。把两灯串联在某一电路中(保证灯既能发光又不烧坏)。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则根据公式P=I2R可知:在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实际消耗的功率越大,灯泡越亮;电阻越小,实际消耗的功率越小,灯泡越暗。所以亮的是L1,暗的是L2。
电功和电功率是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们普遍感觉难理解,有那么多的公式不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到底用哪一个,无从下手。通过本题的演练可知:当两电阻并联时各电阻两端电压相等,则用公式P=U2/R来计算比较电功率的大小;当两电阻串联时通过各电阻电流相等,则用公式P=I2/R来计算比较电功率的大小。那以后类似的题目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解,不仅巩固了电功率知识,还对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氧化铜的质量为10克,用氢气还原,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出固体质量变为8.4克,求反应生成铜多少克?
解法一:设生成Cu为Xg,反应掉CuO为Yg
解法三:设生成Cu为Xg,根据铜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10g×64/80=(8.4g-X)×64/80+X,得X=6.4g
解法四:减少的氧元素质量为:10g-8.4g=1.6g,
则生成铜的质量为:1.6g×(64/16)=6.4g
从上述四种解法可见,解题时思路不同,所用的数学技巧不同。解法三和四运用是比较简捷的,运算比较简单,可以减少差错。解法一和二都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其中解法一是常规解法,解法二是利用差量法。通过此题的演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更好地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3(2010绍兴中考):如图,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A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1;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b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2,则长杆的重力是多少?(测力计保持竖直向上)
解法一:在杠杆的右端竖直抬起时,B是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拉力和重力的关系;在杠杆的左端竖直抬起时,A是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拉力和重力的关系。
在杠杆的右端竖直抬起时,B是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F1×AB=G×OB----①
在杠杆的左端竖直抬起时,A是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F2×AB=G×OA----②
①+②得:G=F1+F2。
解法二: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A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1。此时假设不放下,再用另一测力计将长杆一端B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2。则可知F1,F2数值不变。此时长杆两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和一个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保持静止,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G=F1+F2。
解法一是一种常见的测量长杆重力的方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可求得,是常规解法。解法二打破了常规,在合理假设的前提下,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不拘泥于一种思考途径,既简洁明了又独具匠心。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并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热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精选类似的习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例4:一个铝球,其质量为54克,体积为30cm3。(已知ρ铝=2.7g/cm3)求:此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解法一:ρ球=m球/V球=54g/30cm3=1.8g/cm3<2.7g/cm3,所以是空心的。
解法二:若该球为实心的球,则:V铝=m球/ρ铝=54g/2.7g/cm3=20cm3<30cm3,所以是空心的。
解法三:若该球为实心的球,则:m铝=ρ铝×V球铝=2.7g/cm3×30cm3=81g>54g,所以是空心的。
方法一运用比较密度法,属于常规思维,一般学生都能想到。而方法二比较体积法和方法三比较质量法,看似简单,但都隐含着一种发散思想——先假设后论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这类孕育着科学思想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此例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密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二、“一题多解”应当遵循的原则
学习科学中,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则解题方法越广。相应的,科学逻辑性越强的学生,解题的步骤就更简捷明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为他们加强科学习题的广度和深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到所有同学的理解、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他们加强科学逻辑性,提高科学课堂的听课效率,有助于提升整个班级的科学综合水平。
教师在初中中科学课堂的“一题多解”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1.分清主次内容
教师教学时切不可因小失大、不明主次。科学教师日常教学中应细心留意学生的动向,将大部分学生易于接受的解题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对于多数学生难以掌握的解题方法选择直接放弃,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对于少部分有其他思路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单方面的交流,以节约课堂时间,有效提升课堂利用率。
2.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在学习初中科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客观实际,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科学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科学教师教学中,不能按高水准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科学敏感度分层次教学。对科学基础较好、悟性较高的学生讲解一些深层次的、需要较强逻辑性的解题方法;针对科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多多尝试新的解题思路,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的科学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深入浅出,层层递进
教学活动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拔高训练。有些教师过于急功近利,一心希望学生尽快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在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一次性为他们灌输太多的新鲜解题思路,容易造成学生记忆混乱。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科学的信心,对科学学习产生倦怠感。所以,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深入浅出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切不可急于求成。
综上所述,将“一题多解”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理解相关科学原理,使学生解题手法更灵活多变,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中的各个零碎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知识网络,有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三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