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2016-07-02王申翃
王申翃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但我们看《西游记》时会发现,孙悟空与妖魔作战吃紧时,便从身上拔出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子来,这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学也学会了孙悟空的本领,实现了类似的“奇迹”,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奇妙的克隆》。
一、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克隆。
2.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形式上看,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上看,小标题有统领有关内容、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更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因此更加分明。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应用。
(二)文本探究
1.速读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交流点拨】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他的特征清楚地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2.默读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1979年克隆鲫鱼、1960年和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举例子、列数字。
(2)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成果和贡献;另一条是以实验对象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3.默读“克隆羊‘多利”,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交流点拨】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二、拓展延伸
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交流】体现了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精神。如何做,学生自由发言。
案例分析: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就像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原子弹,就是造祸人类。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危害人类。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