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 “北曲”

2016-07-02王福来

曲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曲艺团大鼓曲艺

文 ・图|王福来



忆 “北曲”

文 ・图|王福来

近日在网上看到“北京曲艺团复建”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专场演出的消息。消息称:北京曲艺团就此成为全国首次用企业化方式组建的专业国有文艺院团。这则消息令我记起了对北京曲艺团无限的美好回忆。

北京曲艺团算起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1951年时由相声名家王世臣先生组建的首都实验曲艺团发展壮大而成。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曲艺也面临着新旧更替。在北京市文教局文艺处处长张梦庚先生(后任文化局局长)的大力支持下,王世臣先生凭借着自己对新中国的热爱,对新社会的向往和自己在曲艺界的威望,同当时的单弦名家曹宝禄先生一道四处奔走,邀请组织了当时的曲艺名家、曲艺音乐演奏家及年轻的曲艺学徒参加北京第一个民办公助的曲艺团体—“首都实验曲艺团”,王世臣先生任团长。1952年王世臣先生从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归来,实验曲艺团改名为北京曲艺一团,先后又成立了二团、三团。1957年,一、二、三 团合并建立民营公助的北京曲艺团,195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文化局直属国营艺术团,正式命名为北京曲艺团。

北京曲艺团为首都以及全国曲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曲艺人才,并参加了许多国家的重大活动。1955年曹宝禄、魏喜奎二位先生赴蒙古共和国慰问我援外人员;1956年王世臣先生任中央代表团团员,跟随陈毅副总理赴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并演出;1957年魏喜奎先生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以一曲牌子曲《庆中秋》荣获金质奖章;1958年王世臣先生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市曲艺汇演和首届全国曲艺汇演,与高德明先生表演了新编相声《新书迷》,受到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好评。1960年京韵大鼓演员良小楼先生、相声演员赵振铎、赵世忠先生等人参加了全国优秀曲艺界节目汇演……高凤山、王世臣、魏喜奎、关学曾等多位表演艺术家曾多次去中南海怀仁堂和后来的人民大会堂为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演出,并受到他们的好评。

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说新唱新,多少年来活跃在首都及全国的曲艺舞台,给观众奉献一台又一台新老曲艺节目,为人民带来了欢笑。先后赴天津、沈阳、大连、张家口、哈尔滨、济南、武汉、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广泛地继承和传播了北京的曲艺曲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包括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李金斗先生、李伟建先生,单弦名家张蕴华先生等人都曾是北京曲艺团学员班的学员。

当初北京曲艺团汇聚了全国众多的曲艺名家,各个曲种的演员、伴奏员。曲种有相声、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莲花落、拆唱八角鼓、梅花大鼓、数来宝、双簧、滑稽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快板书、西河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口技等。

演员有高派快板的创始人高凤山先生(也说相声,属快板相声两门抱);刘派京韵大鼓演员良小楼、马书麟先生;自成一派的单弦牌子曲演员谭凤元、曹宝禄先生;梅花大鼓演员郭筱霞、刘淑慧先生;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滑稽大鼓演员叶德霖先生;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先生;河南坠子演员姚俊英、马玉萍先生;西河大鼓演员孙雅君先生;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先生;山东快书演员刘司昌、冯广月先生;弦师韩德福、吴长宝、周荣林、魏福汉先生等。

1959年北京曲艺团相声队被评为先进集体全体合影

叶德霖先生(艺名:架冬瓜)演出照

曹宝禄先生演出图

1958年王世臣先生参加第一届北京市曲艺汇演和首届全国曲艺汇演,与高德明先生表演新编相声《新书迷》演出照

相声演员有笑林五杰之一的高德明先生、有清门相声的传承人谭伯儒先生、有相声教育家人称“相声仓库”的王长友先生、有“相声巨人”王世臣先生、有天桥老艺人号称“大狗熊”的双簧演员孙宝才先生;高德亮、赵振铎、赵世忠、陈涌泉,王文禄,佟大方、张善增、罗荣寿、贾振良众位先生;口技演员汤金城先生……各位都是身怀绝技,说学逗唱样样精通。

那真是人才济济,被誉为拥有一百单八将的全国最大、最有名的曲艺团。笔者幼年时经常出入他们的演出场所,鲜鱼口迎秋茶社、前门小剧场、吉祥戏院、长安大戏院、西单剧场以及北京的各个剧场剧院、俱乐部都是他们的演出场所。有时上演鼓曲、相声;有时上演相声大会。

我对高德明先生(有时王长友先生给他量活,有时福宝仁先生给他量活)说的《赌论》印象很深,尤其是他模仿在牌桌上几个妇女说闲话,真是惟妙惟肖,几句话就把那个妇女如何因赌耽误了家务,丈夫如何骂她,她又如何与丈夫撒泼打架表演得如入其境。

王世臣先生自幼拜师学艺,基本功扎实,活路子宽敞,说学逗唱无所不能,无所不佳。他与赵玉贵先生表演的《卖布头》《拉洋片》《闹公堂》等相声段子当时成为一绝,被树为相声表演的典范,马季先生评价王世臣先生的相声艺术为“超今冠古”。记得他表演相声《汾河湾》时,捧哏的一声“马来—”王先生啪!一个吊毛儿,学京剧中马童的动作,干净利落,迎来满堂喝彩。

高凤山、王学义师徒二人的快板,一老一小,一高一矮,一对一句,有时幽默风趣,有时高昂亢进,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王学义先生年轻,瘦高个,大背头风流潇洒;高凤山先生年长,个矮圆脸,两只大眼炯炯有神,更显老练沉稳,二人在舞台上真是一对绝配。

汤金城、谭伯儒二位老先生的口技学什么像什么,公鸡、母鸡、小雏鸡、汽车、火车、抖空竹都非常逼真。他的表演形式与相声差不多,利用口技的表演组成包袱,也很幽默,使观众听了发笑。每到结束时,在学钢琴声中加入了草虫儿蛐蛐的鸣叫声。这时捧哏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汤先生答道“钢琴底下趴着俩蛐蛐”。这个设计巧妙幽默,总能引发观众由衷的笑声。

曹宝禄先生的单弦、岔曲、联珠快书自成一派,记得有一次曹先生在吉祥戏院表演联珠快书《蜈蚣岭》,一上台用白口解释什么叫联珠快书:“今天学徒伺候各位一段联珠快书,题目叫做《蜈蚣岭》,那位问了,什么叫联珠快书?就是唱曲儿的速度有如断线的珠子噼里啪啦一个接一个往下掉一样……”这句话是我在50多年前听到的,至今回忆起来仍是记忆犹新。

姚俊英(人称姚娘儿)、马玉萍二位先生的河南坠子《借髢髢》真是令人百听不厌。担任伴奏拉坠胡的是马玉萍先生的丈夫,一边拉坠胡,脚下还踩一个木板以击节。

此外,良小楼先生的京韵大鼓;魏喜奎先生的奉调大鼓;尹福来、佟大方二位先生的拆唱八角鼓;刘司昌、冯广月先生的山东快书;孙宝才、王文禄二位先生的双簧等等好节目真是数不胜数啊。

曲剧《啼笑因缘》剧照

在我的记忆中还曾看过他们表演的一个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高德明、王世臣、王长友老三位主演,后面有扮演和尚的谭伯儒、高德亮、罗荣寿、福宝仁、王学义、刘玉福、王文禄,还有一对童男童女分别由贾振良、冯广月、张善增、黄铁良扮演。我记得童男童女是由别人把他们抱上来,一会儿,他们却活动开来,有的乱动,有的弹和尚的脑奔儿,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北京曲剧也是北京曲艺团编演的北京地方剧种,当初北京曲艺团成立时就是由曲艺队和曲剧队组成。后来还有一度时期北京曲艺团更名为“北京曲艺曲剧团”。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排演的剧目有:《柳树井》《啼笑因缘》《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龙须沟》《茶馆》等。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啼笑因缘》和《杨乃武与小白菜》。

《啼笑因缘》这出戏是根据张恨水先生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魏喜奎先生扮演沈凤喜、冯宇康先生扮演樊家树、佟大方先生扮演沈三弦……全剧是以穷苦艺人沈三弦带着她的养女沈凤喜,在天桥撂地卖唱开始的,我看此戏时大约十岁左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樊家树听完一段大鼓时,掏出一块银元递到沈凤喜手中,马上被大烟成瘾的养父沈三弦抢了过去,并低三下四地与樊家树攀谈,告诉樊沈家在哪里住。佟大方先生一声“大喇叭胡同三号……”的同时把手中的银元用嘴一吹放在耳边听发出来的声音。一句台词、一个动作把一个大烟鬼的贪婪表演得淋漓尽致。从此以后,每当我走在永安路大喇叭胡同口时,便想起了张恨水先生的小说、想起了北京曲剧《啼笑因缘》。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上的回忆已成历史。然而,今天北京曲艺团的复建值得庆幸,衷心地祝愿他们,能将北京的曲艺曲种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化装相声《福寿全》宣传戏报

北京曲艺团曲剧演出宣传戏报

(责任编辑/杜佳)

猜你喜欢

曲艺团大鼓曲艺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广州市两类粤曲职业表演者生存现状考察与比较
大鼓
“情系深湘建设者”庆国庆首场演出在宝安上演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