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深度发展
2016-07-02曹德信
曹德信
扎实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深度发展
曹德信
内容提要: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深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意义,准确定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方向,科学规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使命任务,正确处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关系,积极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品牌效应,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关键词: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
作者:曹德信,江苏省军区政委、省国动委副主任,少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的历史传承,是应对挑战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深刻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意义
认识的高度,决定抓工作的力度。军民融合越往深度发展,越需要有更高的认识,越需要军地形成向长远看、朝深处走、往实里抓的共识。充分认清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历史传承。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邓小平将其发展成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江泽民明确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针,胡锦涛强调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明确要求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充分说明,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决心是毫不动摇的,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目标是矢志不移的,军民融合发展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认清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应对挑战的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增多。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处理好“犁”和“剑”的关系,兼顾发展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正是党中央和习主席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充分认清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重要途径。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是简单的事,也不是一时之计,它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事关改革成败、事关军队强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军队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准确定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方向
军民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区分好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下工夫,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产业发展要贯彻“国防需求”。地方产业发展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研发生产息息相关。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将发展与军队武器装备相关的产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培育形成一批军民通用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在盘活用好现有产业资源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防需要,大力发展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重点加大对船舶机电、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财政引导、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军民通用产业加快发展。人才科技资源要“共育共享”。人才科技资源是军地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依托国民教育体系,打造“地方院校打基础、军事院校学专业、作战部队练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培养新途径,帮助部队培养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引导高层次人才加入民兵预备役,满足军队多领域、多学科、多样化人才需求。加强军地科技交流合作和“产学研”对接,组织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军民通用技术研发,促进优势技术双向转化。重大基础设施要“合建共用”。重大基础设施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按照“民用与军需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要求,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战备需求,广泛开展基础领域军民合建共用。结合沿海大开发统筹新型海防建设,妥善处理沿海开发与军事设施保护的关系,加强火炮阵地和防空阵地建设。规划、设计和建设机场、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兼顾部队需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防护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护能力。大力实施新兴信息通信设施建设,发展光纤通信和高速宽带通信网,扩大通信容量,满足军事通信需求。军队在国防项目规划建设上要兼顾地方需求,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军队保障要纳入“社会服务”。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军队建设现代后勤制度的重要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基本路径,进一步拓展驻军保障社会化范围,稳妥有序地将军人社保、医疗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军队生活服务、工程建设、军事物流、装备维修的途径方法。军队有关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地方对接,适时把非军事职能转移给地方、把社会能承担的服务交给社会,不断提高综合保障水平。
三、科学规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使命任务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要准确定位发展目标,更要有放眼长远的任务规划。国家层面要抓好统揽。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着眼实现军民融合的常态化发展,自上而下构建相对稳定的军民融合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军民融合的宏观调控、资源投向、跟踪问效等战略管控职能。省级层面要抓好统一。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一纳入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整体进程,纳入经济转型升级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建设整体格局,作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抓好统筹。在经济建设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安排上,要落实国防需求、统筹军事功能,正确处理市场与战场、应急与应战、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各行业系统要抓好统合。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力量整合,规范行业调控,提高整体效益。
四、正确处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关系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民深度融合,是个大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必须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一是定位与定向的关系。定位是标准要高,定向是目标要长远。二是规划与计划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规划和计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百年大计,必须有计划、有规划。计划管近期,要定任务、定指标、定时间;规划管长远,要定目标、定规模、定前景。无论是计划还是规划,都要完善配套,有“总则”、有“细则”、有“配套”,形成“1+X”的计划和规划体系。三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融合,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资源共享、市场运作,各级政府在管好规划计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宣传引导、统筹协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事业单位纳入军民融合成员单位,政府设立成员单位目录,指导扶持骨干企业进行有序改造、提升国防功能。要运用价格杠杆实现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按照市场供求规律调整融合项目,引导资源向有利于融合的方向配置,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国防需求的无缝对接。四是融合中发展与发展中融合的关系。融合与发展相辅相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既要读好“现代时”,更要读准“未来时”。对现有的科技优势、优质产业资源,比如新材料、生物制药、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要主动引接,积极融合到军事领域。要瞄准经济转型升级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纳入国家转型升级工程,纳入创新驱动战略,让“国防军工板块”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五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实践创新。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发挥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在实践的同时加强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军民融合理论体系。
五、积极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品牌效应
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重点打造“三个示范区”。打造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示范区。关键是借力地方经济发展助推军事斗争准备。有效规范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原则、内容和范围等,把握国防要求的发展取向,形成贯彻国防要求建设项目和产品目录,抓好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相应需求的提出、落实和检查,建立健全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项目和产品的审查鉴定、审批监督等制度落实。把军事需求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对于应急应战重大专项需求适时提报,构建需求动态修订制度,针对可能的任务变化,对已经提报的军事需求进行适时修订,以确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实施、协调运行。打造军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重点是梳理和整合部队存量资源实现军民资源共享。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对部队平时闲置的军用铁路、专用码头、屯兵坑道、光缆及土地资源等,在不影响战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加强军方和民航部门的对接联系,健全优化空管协调机制,为公共运输航空事业发展拓展空间。积极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开放低空空域管制,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空域资源,为通用航空制造业、通用航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先进军工技术的民用转化,对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注重发挥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在研发、生产、检测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部队、军工企业按照就近采购原则,着力化解地方船舶、光伏等相关产业领域的过剩产能。打造地方生产力与部队战斗力同步提高示范区。核心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战斗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力量共用、项目共建,充分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成果共享,切实激活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作用,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强大牵引作用,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地方生产力与部队战斗力同步提高。发挥军地两个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双方积极性,促进市场与战场对接、民用与军需兼容,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地方生产力与部队战斗力建设要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这个中心,紧贴“双向”需求,紧盯“双赢”目标,紧扣融合主题,充分挖掘军地合作潜力。
(责任编辑:胡东霞)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1-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