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2016-07-02邬子丹
邬子丹
摘 要:了解初中生心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王极盛编制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初中七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相比较好,不存在性别和年级效应,与心理素质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其可塑性较大,任何不利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而随着各级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功能表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我县某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某县某中学七、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46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漏选等无效问卷26份,最终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96.5%。其中七年级313人,男生173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4.06岁。八年级学生407人,男生228人,女生179人,平均年龄15.26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极盛编制,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共有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15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3.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结果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特点
首先对男女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中,适应不良分量表得分性别差异显著(p<0.05),且男生适应不良分数高于女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维度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量表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其他反之。这和1997年王极盛教授建立的常模有很大的差异。常模中男女生除了适应性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外,其他各维度均有显著性别差异,而且常模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男生。与常模相比,除强迫因子外,其余各维度及总均分都低于常模。在各题得分中,较高的是强迫、压力和情绪不稳定。
(2)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对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七八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常模存在年级主效应,但只有初一和高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七八年级总均分均小于常模。但七年级强迫、偏执、人际敏感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常模,八年级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
(3)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总均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作用,分别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心理素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有人际沟通、适应能力、责任感和乐观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心理健康变异量的4.3%。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人际沟通能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但因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如环境因素等,心理素质只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原因。
三、讨论
1.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
从纵向比较,即与总体常模比较,该校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从横向比较,即与同年级的常模比较,该校学生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存在着薄弱环节。
在性别差异上,数据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青少年男女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各有特点,但总体情况而言,没有太大区别。唯独在适应不良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女生的心理发展早于男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成熟,因此在适应能力上也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也不显著。
2.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密切联系。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即心理素质是其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起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结构的状态层表层或外显层,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具体来说,心理素质是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而心理问题则是受心理素质支配的、消极的、负性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标志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很少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易处于不健康状态。健全心理素质的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郑希付等人也认同此观点。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它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效应则表现为保护效应,即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能较好地抵御、调节和缓冲学业压力、考试失败、父母离异等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能较好地主动汲取社会支持等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维护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两者并非必然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状态好虽然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不等于心理健康状态好的个体就一定拥有健全且水平高的心理素质。同样,除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外,心理健康还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心理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体应对方式等影响,因此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也不能完全确保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不过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个体即使暂时会出现心理健康状态不良,但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可见,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四、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从研究结果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内容应放在如何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虽然心理健康状态好于常模,但心理素质各因子间发展不平衡,在工作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责任感教育。这几方面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为主,内容应侧重于人际辅导,适应辅导等。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心理辅导讲座,在学期中进行人际关系辅导,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辅导等。
参考文献:
1.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经纬.2006.9
2.吴丽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浅析.心理世界.2004.11
3.张自华.青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发展.青年研究.1994
4.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1997.4
5.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1997.4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县一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