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导”与“问”
2016-07-02陈娟
陈娟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教育也是如此,那种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过去时,不再为当今教学所用。自从我参加工作来,我就潜心研究学生。他们内心不希望老师把知识死倒硬灌给他们,而是希望老师把知识制作成诱饵,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有一种想要求知的欲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堂效果斐然的化学课,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化学老师必须根据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自己,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引问,把学生引入到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真实的情境去发现问题。在有针对性地展开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知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巧导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为此,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导”与“问”。
一、找准问题,明确目标
导与问是紧密联系的,教师不把要导的问题找准,目标不明确,那么学生就找不到可问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一节时,课前我出示了一个集气瓶,我问:同学们,这集气瓶中有什么?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空气。我说:同学们真棒!紧接着我又问:同学们对空气熟悉吗?这时,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回答熟悉,有三分之二的人摇头示意。于是,我就叫回答熟悉的同学起来把对空气的认识说给其他同学听,他们大都说到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然后我又叫回答不熟悉的同学把他们对空气的疑惑说给大家听听,看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时,同学们的问题出来了。有的说:为什么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一会儿就熄灭了?有的说:空气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的?有的说:空气中除了氧气之外,其他物质能支持燃烧吗?有的说: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的说……这时,刚才回答对空气熟悉的同学,瞪大眼睛默认了原来我还有很多对空气不了解得地方。迫不及待地等待老师给他们解答,他们也会聚精会神地听,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容置疑。
二、故设疑,巧引问
化学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化学教学中各种能力的提高并不能只靠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更应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应该说,思因疑而起,有疑才有思,所以设疑导课就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
故设疑,巧引问就是教师在讲解或实验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故意设置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知识或实验,让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此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带着问题听课的效果当然会事半功倍。我在讲解《性质活泼的氧气》时,其中我讲到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想用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于是我就用过氧化氢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由瓶口缓慢伸到瓶中直到瓶底,同学们都没有看到木条燃起来,一个个惊讶地看到我。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是怎么了?我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同学们,你们快帮老师找找原因啊。这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都在找原因,大约过了两分钟。教室里安静下来大部分同学说老师我们知道原因在哪里了。有的说:老师您实验前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有的说:老师您没有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氧气,氧气不纯;有的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刚才确实忽视了你们所说的这些问题,致使收集的氧气不纯,故木条不能复燃。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经久不忘。
三、实验导问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我先分别做水蒸发实验和硫酸铜跟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实验结果。此时学生就会议论纷纷,由此而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同的实验会得出不同的实验现象;有的问为什么有的实验有新的物质生成,有的实验没有新的物质生产等等。从而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这种方法在化学教学是最常用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
四、借旧导新
借旧导新就是教师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通过复习或回顾已掌握的旧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程序化结构。
有效学习应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使学习沉浸其中。就本质而言,学生是从他们正在经历的完整经验中展开学习的,他们总是把信息镶嵌在大脑中,并与其他的当前经验、过去的知识和将来的行为联系起来。而导课恰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经验以接纳、镶嵌新知,加强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减少将要学习新课程的难度,强调新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生成,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探寻知识的意义。孔子在《论语》中就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奥苏贝尔等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离不开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达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人类认知和学科知识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导入新课。使得新课不新,旧课不旧,令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会掌握新的内容,发展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总之,化学课的导问教学千姿百态,方法繁多,只要教师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反复琢磨推敲,一定能设计出各种独具匠心的导问方式。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