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2016-07-02缪颍
缪颍
摘 要:学困生的问题是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身等方面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
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相对严肃的考试一点儿也不重视甚至儿戏的态度呢?本人认为这就是学困生的典型表现,和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厌学情绪有关。我认为大致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学业的压力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迅猛,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所以要求学生所学的内容也不断增加,很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所以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他们学习更多的内容,以此来获取更好的成绩,进而能找到好的工作。特别是在倾向于应试教育和传统性学习类型及风格的亚洲国家中,来自学业的压力就更加突出。老师和班主任也因为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压力,而把压力部分转嫁到学生身上,许多同学基础没有打牢,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教师和同学形成的矛盾: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寻求自我,尝试独立是一种必然现象,尤其是他们处在一个崇尚个性独立的时代,个性突出往往成为青少年标新立异的标志。有些教师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学生除了学习不行,其他方面都还行。既然如此,我们做老师的又何必既为难学生又为难自己呢?我们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势必会激化师生矛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教师也有责任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缓解他们之间的冲突,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温馨校园环境,留下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其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应该和谐有序,和睦相处,不要人为制造矛盾,造成人际关系恶化。
青春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往往会尝试要求自我的生活。当这种价值观及尝试与家长的观念背道而驰或偏离家长所认可的轨道时候,矛盾便接踵而至。并且,现在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在家庭里,往往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这些孩子,但是由于存在巨大的年龄差异和思想差别,在管理方面,他们往往力不从心。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代沟”现象。代沟问题也是困扰许多家庭的一种全球化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当然,代沟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家庭,在学校里与老师间也同样存在。正是这种现象,给学校带来了管理上的种种困难。
二、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碍
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及个人生理心理的因素,造成了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扭曲或失衡,或轻或重地形成人格障碍。他们不能以正常的是非标准来判断周围的人和事情,在处理人和事的关系关系时,往往以自身的思想道德标准去扭曲化衡量。这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表现为盲目的自我意识,难以融入社会,与周边的亲人、朋友及人群难以和睦相处。也有一些学生个性顽劣,善恶不分,加之无知自大,固执己见,也极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形成对立冲突,进而影响在校的表现。
三、家庭和学校管理中的疏忽
学困生的形成,家庭和学校管理是有一定责任的。据我对几个班的学困生进行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经济状况比较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相对较宽松,或者说即使严厉些,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甚妥当,遇到问题,便觉得用钱可以摆平一切。这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只要有钱,没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反正家里有钱,为什么要累死累活去学习。还有的家庭氛围不适合孩子的学习,部分家庭整天泡在牌桌旁,这种环境对孩子难到没有影响吗?
另外,学校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们有升学的压力,我们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关心较多,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这并不是教师不对他们帮助和提高,很多时候,是老师的辛苦付出不但换不来成绩的提高,而且稍有管理方法的失误,他们还会对学校和老师责难。所以,学困生的形成,不是偶然现象,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以及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要减少和消除学困生的存在,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不给他们留下管理方面的真空地带,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发展方向。让他们的学习不再困难,不再出现平时不学,考试抓瞎的现象。
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身四个方面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社会的压力是学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社会的压力,给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具有两面性,适度的压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过度的压力则会导致学生焦虑、困惑、力不从心,反而成为学习的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