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开学生的作文思维
2016-07-02居艳秋
居艳秋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多年以后,学生回忆高中语文时,他会觉得他从语文老师那得到什么。小学语文教师教给他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教给他阅读经典、培养情感、陶冶性情的能力,而我们呢?我很担心,学生们的回忆只有漫天的试卷、死板的语文知识和机械的答题技巧。难道高中语文教学就只剩下功利化、理科化和技术化吗?不,一定不是这样。
我接触过不少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也阅读过不少特级教师的著作,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有思想的老师不否定应试教育,他明白有些答题技巧是合乎情理的,他明白考试的分数也能体现学生的素质,他明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真正对立的。一个真正的高中语文老师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他的思想。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时所表现出的客观理性的辨别能力,在最高点审视、从最深处进行剖析的能力,多元思考的能力,一定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所以一个高中教师,留给学生的应该是思维。
如果你真正把思维留给学生,那么多年以后,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一定是一位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语文教师。就应试考试而言,理性思维也至关重要。网上经常会有议论文好八段、议论文素材巧运用、议论文拟题技巧、议论文开头常见模式等内容,可是,生搬硬套真的能提高写作水平吗?用形式来倒逼思维真的有效吗?显然不能。我经常感慨:思维的缺乏造成作文的平庸。下面,笔者试分析学生当前思维存在的不足。
一、思维的单一
前段时间,学生写了一篇材料作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许多学生认为快与慢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趋向论证慢生活的必要性,思维单一化现象非常明显。其实,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对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统一的一面。下面一段话写得就很好:慢步骤绝不仅仅指生活节奏的减速,更是指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平和与淡泊。“慢”并不意味着停止,而是意味着在外在世界的喧闹、身体的劳忙和心理上的平和之间讲求统一,这种弹性的统一使我们不落伍于时代,却又品尝了人世间的风和日丽、山花摇曳。
二、思维的肤浅
学生写作文,在设定分论点时,最喜欢的是万能分论点,比如“唯有具有激情与理智,人们的生活才会平稳地在发展中变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因为理解,人与人相处更加融洽,因为理解,国与国可以和平外交,也因为理解,世界也会更美好。”学生并没有对“激情”“理智”“理解”本身作深入的分析,而是写一些空洞的、无关紧要、若即若离的所谓分论点。其实,激情,是强烈激动的情感。理智,是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理解,是基于充分尊重和平等之上的情感交流。对一些概念能作出准确而到位的阐释其实是判断其思维能力的一个标准。
三、思维的偏激
有一篇材料作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要求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们纷纷肯定人要活下去,因而放弃生命的屈原是愚蠢的,他为何不努力东山再起;因而放弃生命的海子是不值得的,因为现实世界多美好……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当然是明智的选择,但因此就批判屈原和海子显然太过偏激,太过绝对化。我给学生示范了两段:①1925年,俄罗斯的“自然之子”——诗人叶赛宁写下血书,结束仅三十岁的生命。他是殉了他田园与真理的崇高梦想而诀别“我亲爱的俄罗斯”的。这是一种高贵,但巨星的陨落总让人扼腕。②愿为理想作出牺牲固然崇高,也必会引发一些人为之奋斗的壮志,可当时间久了,牺牲的血色逐渐褪去,众人逐渐淡忘,那么当初为之牺牲的理想又要靠谁去实践呢?对于叶赛宁等人的选择,肯定其价值,用“扼腕”表示惋惜,指出其不足。这样一来,不会因偏激武断绝对而落人话柄。
四、思维的混乱
比如下面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①激情是理智的必要条件。(不要说必要条件了,连条件也谈不上。)②理性是激情的理论基础。(把理性与理论两个概念混为一谈。)③过分的理解也不好。(为辩证而辩证,不合情理。)④而理解是人际沟通所产生的共鸣。(共鸣是感情的碰撞产生的火花,和理解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五、思维的无条理
作文未能围绕中心论点设计几个分论点加以证明,即使有分论点,也多是相互包含、顺序不当、简单并列。比如有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观点是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一些争吵。分论点一:理解是一剂润滑剂,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分论点二:理解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可以明白别人的用意,理解别人所做的一切。分论点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做一些能使人理解的行为。很显然,分论点二和分论点三是重复的。因而,其中的一个是无效的。
总而言之,很多高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独立思考和多元思维能力,看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偏激,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失偏颇。然而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智力接近成人水平,其观察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帮助他们提高思维品质,学会多元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笔者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时尝试了下列做法:
一、 身体力行
很多老师在评讲作文前先阅读评分细则,再阅读评卷分析,再阅读优秀范文,最后结合本班学生作文具体分析。我个人并不认可这种做法,因为看不到老师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体现在哪。我会认真阅读作文材料,思考合情合理的立意,并进而思考文章的谋篇布局,什么地方需要阐释,又该怎样阐释到位,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评分细则、评卷分析和优秀范文。自己的思考往往不如名师专家来得透彻到位,但名师专家的解读大多是结论,却省略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了自己的思考后,老师就可以和学生讲解得出结论的过程。还是以“从前的日色慢……”这篇材料作文为例,专家的解读仅止于“快”是生活节奏快,“慢”更多的是指向心灵、精神层面。我则从“生活节奏”“心态”和“生命状态”三方面去解读“快”与“慢”。“慢”表现为①生活节奏慢;②沉静、悠然、惬意的心态;③纯朴的、浪漫的、静美的、诗意的生命状态。“快”表现为①生活节奏快;②急于求成、追求名利的浮躁心态;③忙碌的、浑浑噩噩的生命状态。这样的分析,更有条理,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由易入难
我一直认为,在思维训练上没有捷径可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因而要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必须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老师经常阅读满分作文,但是用那样的作文来要求学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平时我经常给学生一个词或两个词,让他们由此想出几句理论性的句子。比如围绕“自然”与“人生”想几个句子,学生在努力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想到自然对人的启迪净化慰藉,人对自然的敬畏欣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平等这三个角度。我看重的从不是结论,结论也并不重要,我看重的是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我的口头禅也是“你的思考角度是什么”,“分论点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的特点是开放性、鲜活性,容易引发学生多维思考。比如周浩“弃北大读技校”这个例子,在把这件事概要介绍学生后,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分别从“社会”“学生”“教育”和“高校”四个角度思考原因,探索解决途径。有时学生具体行文时运用时评文的章法结构,习作既深刻精辟又不失大气开阔。
顾黄初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语文课应该用我们师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争鸣来启迪学生的智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希望多年以后,学生想到高中语文老师时会说:他教给我们的知识都忘光了,但是他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至今我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