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经典回归语文课堂

2016-07-02潘翠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读书语文孩子

潘翠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绝好载体。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融入这一活动,避免学生蜻蜓点水般的阅读,真正把书中的思想、智慧和语言,化作自己的血肉,并不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既强调语文本体的民族性,又强调语文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让中华经典诗文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经典,真切地反映了国人的天然浪漫情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穿行在经典的美丽中,徜徉在经典的情愫里。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科目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这琅琅读书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然而,事实上,“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下,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代阅读教学课堂上,已逐渐微弱下去……我们习惯了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孩子的开放探究、自由表达上,而不自觉地淡化了民族语文的载体——经典古典文学的吟哦讽诵。

就是这样,曾令国人引以为豪的经典文化,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竟与我们渐渐陌生,并化作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没下去——我们的孩子离经典越来越远了。

经典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传授经典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曾有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心里栖居着诗意,扑腾着诗情。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架设经典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感染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呢?要让孩子们与经典相约,我们又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一、营造温馨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因此,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爱读书,才会感到读书不苦,其乐无穷。

1.创设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意,这证明阅读是需要有个场所的,阅读的场所和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往往能激起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推动的作用。于是,我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教室的走廊过道上张贴着醒目的名人名言。教室内的墙壁上开辟了“畅游书海”栏目,那里有推荐的读书篇目及好书介绍;“赏心悦目”栏目里有孩子们设计的富有个性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书法作品等;还有“书香心语”栏目,那里有孩子们的阅读积累、阅读后的成果展示,如读书心得等。我又在黑板报上开辟了读书专栏,如“书香寄语”“美文欣赏”“阅读快线”等……通过环境设计,我们的教室建成了书香教室。

2.好书导向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的乐趣不仅仅取决于场所,还和读什么书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体裁要多样,内容要全面,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好书”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一见生趣,爱不释手。

3.师生共读激发阅读兴趣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能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悄萌芽。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美国著名的专业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在他所著的《朗读手册》中也曾谈到:对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于是,每周,我都会给孩子们安排一节课的阅读时间,并选取情节性强的文本为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体验阅读的乐趣,由喜爱故事产生对书籍的热爱。

二、创立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掀起阅读热潮

有了好书、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们还应考虑该让孩子们怎样读书。 “读书有法,贵在得法”,在读书过程中,孩子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创立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在阅读的方法、技巧上做适当的点拨,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此循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1.阅读鉴赏,由课堂走向课外

课外鉴赏课,旨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主要以赏读为主,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先用整体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把握,然后品味作品语言的神理气韵,感悟作品形象体系中的特殊情感、情绪和意蕴。课外阅读可以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充分依托课本资源,抓住时机,适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上好“阅读欣赏”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春》是苏教版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美文,孩子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兴致极高,学完后还意犹未尽。于是,我抓住他们的这一兴趣点,马上组织引领他们欣赏了朱自清的另外一篇名文《荷塘月色》,在“荷塘月色”的浸染下孩子们几乎“沉醉不知归路”。

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适时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他们课外去阅读,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孩子们对这位作者的了解。当然,除了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向孩子们介绍该作者的作品外,还可以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后,向他们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也可根据内容,指导阅读相关的文章。总之,课外阅读要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2.名著导读,由被动走向主动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然而,名著在现代社会当中不受孩子的欢迎,是一个普遍的状况,因此做好“导读”工作尤为重要。

在导读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比较可取:(1)适时播放电影和电视中的片段进行导读。如导读《西游记》时,我播放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视频片段,然后告诉孩子,虽然电视情节比较吸引人,但是书比电视更有看头。(2)想象情景,设置悬念。如导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讲述汤姆和蓓姬困在岩洞中时恐怖与死亡的威胁,让孩子们猜猜:他们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会发生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答案就在书中,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同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世界,这时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大增。(3)故事导读。《水浒传》里众多的水浒英雄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景阳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导读时,可以讲述这些故事,让故事引领孩子们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

亲近语文就应当从阅读经典开始,教师应是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好导游,引领他们走进名著,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品味赏析,畅谈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经典文化。

3.读书交流,由阅读走向积累

在读书活动中,组织班级读书交流会,及时展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较为持久的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作用。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很多,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1)开展竞赛活动。适时开展“知识竞赛”“诵读比赛”“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2)读书心得交流会。可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写法进行点评,也可交流阅读方法,阅读感受。(3)读书成果展览活动。内容主要有自编小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日记、报刊剪贴本等,作品成果的展示,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愉悦。(4)表演汇报展示。将作品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解读,自编成课本剧、小品等样式,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树立了自信,提高了兴趣。

三、巧用激励评价机制——升华阅读热情

读书贵在坚持,重在日积月累。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我们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多种激励评价,来提升他们的阅读欲望。根据阅读的量、阅读的质设立各种头衔,如从“读书知识竞赛”中评选出“阅读小博士”,从读书心得交流会中推选出“阅读明星”,从读书成果展示中评选出“阅读精灵”等,以此来激励他们,让读书成为孩子内心的渴望。

相约经典,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让阅读守望孩子的心灵家园,这既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最神圣的恩惠。

猜你喜欢

读书语文孩子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