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名著阅读教学的两把钥匙
2016-07-02江亚仙
江亚仙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觑,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当好读书种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存在问题有:1.功利阅读,浅尝辄止,一切以应试为目标。2.缺少指导,收效甚微。不少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应试训练,评讲课外阅读试题,很少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也很少跟进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3. 学业紧张,时间不足。初中应试学科多了,难度加深了,使学生很难有集中的长时间的阅读时间。
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假如教师自己都没有博览古今中外的名著,没有丰富的阅读实践,自身的阅读素养不高,那么怎能承担起指导阅读的重任呢?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其次,要对三年名著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明确读哪些书(每一年段读哪些书,哪些可以随文阅读拓展,哪些必读哪些选读,一本书哪些部分需精读),利用什么时间读书,需多长时间完成某一本书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平时零星的时间、寒暑假时间),同时明确怎样才算真正进行了阅读(读到何种程度,最低限度怎样,程度好的学生的目标设定如何,即如何开展分层阅读),如何进行分类阅读(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的名著该怎么读),怎样跟进、检测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在其中应当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需要一个宏观的认识。
最后,要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而不是零敲碎打。
以下是笔者尝试打开名著阅读教学的两把钥匙,以期与大家共享。
一、引
引,就是名著导引,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和持续阅读的兴趣。课后附录的名著导引一般偏重于知识性的总体介绍,让学生对名著有个总体认识,只是初步的引。这个引是必要的,但如果每本名著都以这样的方式引,学生往往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笔者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供参考。
1.用课本作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这类名著一般在课文编排上有节选的篇目,如《史铁生作品精选》(史铁生)、《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昆虫记》(法布尔)、《俗世奇人》(冯骥才)等,这就要求老师对这样的课文精心设计,力图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对名著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名著阅读。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于是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2.用媒体作穿引,引发学生从影像到回归到文字。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这样的名著往往大家都有所了解,或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或在《百家讲坛》等节目有专题介绍,比如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经常在各台滚动播放,但和原著又有差异。一方面学生熟悉了名著,另一方面会造成误导,但这也是一个教学的契机。笔者在教授《智取生辰纲》时,先播放了根据名著改编成的最新版的电视剧的片花,让学生边看边猜测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并分组竞赛,学生兴趣高涨。然后让学生讨论这片花在短短的时间内是如何展示原著的精髓的,最后从课文去引导学生如何鉴赏名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系列课堂。
3.用成果作推动,引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既可以总结和检测前一段的学习效果,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后阶段的阅读,展示方法有知识竞赛、读后感展评、名著热点辩论赛、读书报告会、探究性报告、主题式手抄报等。比如笔者曾让学生做过“水浒人物脸谱串烧”,让学生把原著中重要人物的外貌描写摘录出来,并配上合适的肖像画,按“姓名+绰号+性格特点+重要情节”的格式写上人物简介,制作成脸谱卡。学生兴趣盎然,大呼有意思。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引,一是要让学生对名著有总体性的了解,有阅读的方向,二是要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环节,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既是阅读兴趣的激发者,也是阅读方向的引路人。
二、记
读的过程也是记忆、理解、深化甚至创新的过程,一个基本的阅读目标就是有选择性地笔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笔记,笔者以《水浒传》为例,谈谈以下四种递进式的笔记类型。
1.以概述式读书笔记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这类笔记是基础性的,一是可以制作成知识卡片,相对来说独立、细碎,似一颗颗珍珠,如作者介绍卡、作品人物介绍卡、精彩情节概述卡、作品精彩语录卡等,二是在一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即把珍珠串成一条项链。这些是阅读的基本内容,也是应付考试中识记类、概括类题目的法宝。
完成概述式读书笔记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首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既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又让学生在阅读后对情节内容有了思考、梳理,真正走进文本内容。
【示例】《水浒传》概述式读书笔记
卡片类(如人物卡片)
豹子头林冲
外貌特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
重要情节: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水寨大火并。
性格特点:武艺高强、坚忍、善良,重亲情、重义气、轻钱财,谦恭有礼、以大局为重,富有同情心。从委曲求全,妥协忍让到敢于反抗。
概括类:(如有趣的“三”)
A.《水浒传》中有三大恶霸:一是开肉铺的镇关西,为鲁达当街所杀;二是开酒铺的蒋门神,为武松所杀;三是开药铺的西门庆,为武松所杀。
B.《水浒传》中有三个女性:一是母大虫顾大嫂,二是母夜叉孙二娘,三是一丈青扈三娘。
C.《水浒传》中有三个身怀绝技的人:善行神行太保戴宗,善盗鼓上蚤时迁,善射小李广花荣。
2.以感悟式读书笔记为核心,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涵。这类笔记可以在读完后写成读后感,更宜边读边写,成旁注式笔记,可以学习古人点评的方式(比如金圣叹评《水浒传》),随文而写,随思而动,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即以“我”之心去会“他”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感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进行对话,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心灵。
【示例】《水浒传》感悟式读书笔记
很多出身下层的好汉,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力,像李逵竟然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这些造反的逆反分子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情感。与此相反,作者对于所谓“站在上层”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诸位梁山好汉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正如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
3.以比较式读书笔记为抓手,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比较阅读在提升学生思维广度、深度、力度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它的基本要领是 “异中求同” 和 “同中求异”。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比较点,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提升思维品质。
第一、同文比较,深入理解。一本书中,常常出现多个人物,这些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或许是相似的,或许是相反的,把这些人物进行比较,总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去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能够更深入地去把握作品的主题。如《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的比较。
第二、同类比较,彰显特点。对于内容和形式都相近的作品,不妨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获得新的思维视角,以加深认识、彰显特点,从而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童年》的比较。
第三、同人比较,纵横比较,拓宽视野。除了前两种横向比较,还可以有纵向比较。比如人物本身前后态度的比较,《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一例。
【示例】《水浒传》比较式读书笔记(鲁智深VS武松)
他们两个人性情相似,都刚直,好打不平,不畏强暴,不避危难;经历很相似,都是小官吏,都遇见不平之事,为此打死了人,但处理的方法却有些不同。鲁智深是军官出身,阅历较深,富有正义感,痛恶社会的不平,他虽然性格急躁,行动莽撞,但在斗争中有时又很细心机智。拳打镇关西,没想到三拳把对方打死了,他立刻想到要为此吃官司坐牢,自己单身一人无人送饭,于是假装气忿,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样便脱身而去了。在大相国寺菜园子里,几个泼皮要算计他,故意跪在粪窖边不起来,引起他的疑心,没等泼皮上身,一脚一个把两个为头的踢到粪坑里去了。这些都说明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武松性情刚强,好打那些不明道理的人,死也不怕。在行动上有时表现得粗鲁蛮横,像是有意地寻衅生事,如快活林对蒋门神;有时是装出假象迷惑与麻痹对手,如十字坡对孙二娘。他为了替兄报仇,考虑得极为周密,从调查情况入手,到杀嫂逼取口供,杀西门庆,自首县衙,一步步按着他的安排都作到了,这又说明他很有心计。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发现了,两个人都脾气暴躁,但鲁智深明显更有谋略、更有智慧一些。
4.以鉴赏式读书笔记为外延,引导学生体悟艺术魅力。我们经常说:每一本名著都是经典,都应该成为指导学生写作的模板。鉴赏式读书笔记是对名著写作特点的一次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对名著内容又一次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借鉴某些写作技巧,为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服务。要完成这样一篇读书笔记,学生首先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找到恰当的鉴赏角度,然后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最终形成文字。
【示例】《水浒传》鉴赏式读书笔记
《智取生辰纲》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妙用矛盾冲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文中有两个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随着天气日渐炎热行程日渐紧迫,路途日渐难行,这一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另一种矛盾是押送与智取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这些不同的矛盾冲突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也使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每个人读有所得,因此一二两种类型可以作为每位同学的基本要求,三四两种类型可以让程度好的同学尝试。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给学生做好示范,并不断根据学生的笔记做好指导和修正工作,教师是扶着学生走路,直到学生学会了“这一套”后,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人高尚。”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名著阅读教学的责任,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笔者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实践,会铸成更多的钥匙,会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