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为什么没有工匠精神

2016-07-01阚雷

商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价值链工匠

阚雷

实现“工匠精神”不是缺“才”,而是缺“德”。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玄”,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过去的三十多年,是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中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而我们也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没有形成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制造思维里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作为一个追赶者,就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也正是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同时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套利机会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冒险家追求的是机会,套利、关系、寻租等机会主义使其天生缺乏安全感。而工匠精神的“严谨”“坚持”“耐心”,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

然而,又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太粗放,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

事实上,这两点均不成立。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用户体验,技高一筹。

但是要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中国制造里的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因为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

所以工匠精神是有时间和背景的。不过,中国现在的产业规模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但是你又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为什么称为“工匠精神”而非“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们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

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缺陷之一。所以,实现“工匠精神”,不是缺“才”,而是缺“德”。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有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对违规者严厉惩罚的工匠制度构成的。

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价值链工匠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