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的活力之源
2016-07-01黄美娟
黄美娟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的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生活对于语文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就是语文的源头,也是语文保持生命力的血液。离开了生活,语文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会失去意义。语文教学过程少不了生活的参与,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给予了语文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统领和控制着语文最实用、最人文的方向。也就是说:生活主导着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有生活的存在。
一、课文讲解要联系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或经验的体现,作者通过文章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此起到告诫、警示或共享的目的。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教材分析讲解传授,把作者的经验化作一个个教条似的道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如果教师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相同或类似的经历的联想,让学生自己与作者感同身受,那么,领悟文章的目的将会水到渠成。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是想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把困难分成很多小困难,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最终战胜所有的困难。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会很迷茫。这时,如果让学生联想自己学会骑自行车的经历,他们就明白了,甚至他们还能举出多个关于这个道理的应用的例子。
联系生活,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也能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与文章的契合点。尤其是诗歌这种体裁,语言跳跃性大,虽然简洁却意蕴丰富,往往象征意义隐藏很深,这对学生是有难度的。如果教师把诗歌生活化,即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释诗歌,那么诗歌的理解就很容易了。比如,在讲解《理想》前,可以让学生在诗歌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印证诗句,结果学生发言积极,收获不少。
二、写作训练要观察生活
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作业,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写。所以教师定作文题目时就应该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最有话说的题目,切忌那些空大虚的角度,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瞎编,结果是字数不够,感情不真,立意不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比如,作文题目“同学中数他(她)最 ”,学生努力观察某个同学,回忆平时相处的点滴,写完后还大声宣告“某某,我写的你哦”,言语中满是自豪,这样的快乐作文学生是很喜欢的。
当然,即使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写作材料,还是有部分学生写的作文是流水帐,缺少真实情感,很难感动自己。这是因为这些学生观察不仔细,要让他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并把自己观察的细节记录在笔记本上。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也是教会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生活才是作文的生命,没有生活感受的文字是空虚的,是贫瘠的。
三、综合性学习更是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体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这里强调的就是生活与语文的整合。特别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开设,极大地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强调了语文应与生活融合。
在七年级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后面就是与该单元内容紧密联系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栏目,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些综合性学习里,学生可以通过走访、调查、查阅等手段获得大量资料,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成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并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它可以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寒假走访亲友的时机,摘录看到的对联,然后根据对联的内容进行分类,最后说说写对联应该注意什么,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