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房价和你的工资单

2016-07-01谭保罗

南风窗 2016年13期
关键词:托市楼市负债

谭保罗

这几天,中国经济领域发生一件“怪事”。政府刚刚调控完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结果,这些地方的土地拍卖再创新高,而且高得多。

此外,一群“好事者”查阅工商资料发现,这些“新地王”背后的控制人很多都是国资。还有一些顶着“港资企业”的名字,但层层溯源后发现,它们不过是内地驻港国企的“马甲”。

为什么会有这种“怪事”?一种猜测是,一些部门根本不想真的调控楼市,而是要暗地让国企“托市”。因为,楼市太重要了,如果楼市出问题,经济就会出问题,后果不敢想象。

显然,在中国楼市,“托市”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房产中介的电话营销,而是掌握资金的“市场主体”,高调砸下巨资,去营造出一种房价的“上涨预期”。

在这些诞生“新地王”的地方,我们已经看到形成这种“预期”的逻辑:在某一线城市的远郊板块,目前同一地段的房价不过4万元左右,但参照近期成交的土地价格(楼板价),房地产商要想建成后不亏本,未来必须要卖到至少6万元左右。

换句话说,一个“(6万元-4万元)/4万元”,最后上涨50%的“涨价预期”早已铁板钉钉。两到三年内,至少再涨50%?这个逻辑太恐怖了,不是吗?

以上“猜测”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确认,我也不便多说。但我开始担忧,从近期“新地王”的崛起狂潮来看,另一轮信贷狂潮或者说国企的负债狂潮,是否又会到来?

其实,为什么“新地王”以国企背景为主,并不难理解。除了以上这种猜测之外,另一个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目前这种经济形势下,只有“拿地的国企”才更容易借到钱。

为什么一定是“拿地的国企”?因为,在中国的银行信贷市场,“要让借钱变得容易”,资金投向最好包含两层因素,一是“拿地”,二是“国企”。

“拿地”二字自然不必说。中国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替代房地产的“龙头行业”,因此,土地的“硬资产属性”暂时不会被允许改变。只要开发(主要是一线城市或核心二线城市),就一定涨。

另值得注意的是,这么多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要求国企从楼市收缩战线。但为什么这么多央企、地方国企却一直没有认真执行呢?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国企“增值保值”是个硬性政治任务;二是房地产行业却又永远是“增值保值”的最佳行业。两者叠加,国企负责人哪里还管它“三令五申”?

除了“拿地”,第二个更容易贷款的因素是“国企”二字。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一般人都知道,银行大多数是国有,国企也是国有,都是一家嘛,所以容易贷款。

但这不全对。这样说吧,即便我是一家民营银行的行长,和我的“同类”—民营企业相比,我也更愿意贷款给国企。为什么?

因为,国企背后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尽管国企已经“市场化”,但在这一点上,改变并不多。比如说,除了国企改革的那些“特殊时段”,国家鼓励绩差国企破产外,国企出问题对地方官和企业负责人而言,一定是“败绩”而不是“政绩”。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下岗职工的一次维权,就足以让你丢掉乌纱帽。

所以,银行很清楚,无论经济怎么差,国企断然不敢破产逃债。那么,我作为债权人的利息收益是有保障的。但民企就不会这样了,尤其是经济下行,企业主“破产”逃债去炒楼,这种意愿比谁都强烈。

上面论证了这么多,可以看出国企和银行两者的“老关系”并没有因为经济下行而改变,相反得到了强化。因此,我的一个判断是,从“国企系地王”频出来看,部分国企可能又会成为“负债机器”,开启了新一轮的负债狂潮。而且,这不一定只出现在房地产领域。

如果真的如此,这不光会让它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也可能会催生两个让普通人沮丧的后果:工资单越发微不足道,而房价更加高不可攀。

猜你喜欢

托市楼市负债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3月楼市政策扫描
红枣价格上涨行情预计难持续
你的负债重吗?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数说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