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抗凝血酶III与脑梗死程度相关性

2016-07-01王萍沈琦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二聚体脑梗死

王萍 沈琦

[摘 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D-dimer,D-D)、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水平变化。方法:以92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比较2组受试者、轻度与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浆D-D、hs-CRP、AT-III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其AT-III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轻度组D-D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组(P<0.01),其AT-III水平显著高于中重度组(P<0.05)。2组患者hs-CRP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1、r=0.652,AT-III(r=-0.609)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炎性因子高表达状态,使血浆D-D、hs-CRP、AT-III水平显著上升,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病情预测、预后评估等均具有价值。

[关键词] 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抗凝血酶III;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3-076-03

DOI:10.11876/mimt20160302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群体脑梗死人数有所增加[1]。脑梗死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判断梗死程度,及早干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关键。有研究发现, D-二聚体(D-dimer,D-D)、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是机体炎性反应、反映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重要标志物[2]。为进一步探究其临床价值,本研究对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血浆D-D、hs-CRP、AT-Ⅲ水平进行研究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患者均首次发病,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6)制定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确诊[3]。按照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分为轻度组(0~15分)65例,中重度组(>15分)27例。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对照组。2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BMI)、血糖水平等指标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TC、TG、H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

1.2 研究方法

抽取2组受试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于30 min内以3000 r/min离心10 min,保存于-20℃冰箱内,统一检测D-D、hs-CRP及AT-Ⅲ。D-D检测使用胶乳凝集法,试剂盒购自美国贝克曼公司。hs-CRP检测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试剂盒购自德国德灵公司。AT-Ⅲ检测使用发光底物法,试剂盒购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使用Pearson法分析D-D、hs-CRP、AT-Ⅲ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的相关性。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D、hs-CRP及

AT-Ⅲ水平比较

脑梗死组与正常组血浆D-D、hs-CRP、AT-Ⅲ水平比较如表2所示。脑梗死组血浆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AT-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2.2 轻度与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浆D-D、hs-CRP及

AT-Ⅲ水平比较

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患者血浆D-D、hs-CRP、AT-Ⅲ水平比较如表3所示。轻度组D-D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组(P<0.01),其AT-Ⅲ水平显著高于中重度组(P<0.05)。2组患者hs-CRP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3 D-D、hs-CRP、AT-Ⅲ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1、r=0.652,AT-Ⅲ水平(r= -0.609)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负相关(P<0.0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斑块破裂引发的钙超载、氧自由基释放、炎性因子释放、各类酶激活是导致脑组织损伤加剧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4]。本研究发现,虽然脑梗死患者TC、TG、HDL-C等血脂指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但其特异性不足,无法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D-D是纤溶过程特异性标志物之一,常用于纤溶酶和凝血酶活性的观察。在本次研究中,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且中重度组患者D-D水平升高更为显著,提示D-D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脑梗死导致的脑组织损伤促进凝血因子释放,引发机体高凝状态,患者凝血系统的激活进一步促进了纤溶系统代偿性亢进,导致纤维蛋白单体降解产物D-D释放增加[5]。随着患者病情加剧,其凝血功能异常更为严重,抗凝纤溶系统受到抑制,D-D水平进一步上升。故血浆D-D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almieri等[6]亦指出,D-D在血浆中具有较高稳定性,对体内血栓形成的评价有着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检测方法简单、迅速,可作为脑梗死病情的检测指标。

hs-CRP由肝细胞受细胞因子诱导合成,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明显,导致hs-CRP水平显著升高。患者梗死面积越大,局部炎性反应越严重[7],故hs-CR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本研究中血浆hs-CRP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正相关,印证了上述结论。此外,hs-CRP还可促进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加剧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扩大、血栓形成[8]。可以认为,hs-CRP与患者梗死面积、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具有密切关联,早期积极干预hs-CRP水平有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AT-Ⅲ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参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病等各类血液障碍疾病[9],在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抗凝、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机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往往导致凝血系统因子激活、抗凝纤溶系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血栓形成[10]。本研究可见,脑梗死患者AT-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且中重度脑梗死患者AT-Ⅲ水平下降更为明显,提示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活化分泌过程消耗了大量的AT-Ⅲ。同时,机体凝血功能亢进状态亦影响了AT-Ⅲ合成[11],导致AT-Ⅲ水平进一步下降。因此,AT-Ⅲ能够有效反映机体抗凝功能状态,动态观察血浆AT-Ⅲ水平能够明确脑梗死病程的动态变化[12]。

在本次研究中,脑梗死患者血浆D-D、hs-CRP、AT-Ⅲ水平均与健康体检者存在显著差异,且病情越严重,患者上述指标变化越明显。说明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炎性因子高表达状态,据此进行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并实施合理的干预方案,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刘林青,丁琪,沈干,等.国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Meta分析[C].//第七届全国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研讨会论文集.2014:246-246.

[2] 吉薇,顾健,沈连军,等.I27.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ATⅢ和VWF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499-499.

[3] AMLIE-LEFOND C,GILL JC. Approach to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ldhood[J]. 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14,16(1):276.

[4] 侯书敏, 张东. D-二聚体和超敏 C 反应蛋白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2, 52(32): 67-68.

[5] RUBIO-JURADO B,I?IGUEZ-FRANCO P,REYES PA,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autoimmunity[J].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12,42(2):172-180.

[6] PALMIERI A,FINETTI M,BERTAMINO M,et al. Perinatal Stroke and Apparent Life-Threatening Event: A Case Report[J]. Ojem,2014,2(3):62-66.

[7] 孙增强.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血清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8] AKSU K,DONMEZ A,KESER G. Inflammation-induced thrombosis: mechanisms,disease associations and management[J]. Curr Pharm Des,2012,18(11):1478-1493.

[9] 陈涛, 王应良, 王一萍, 等. 胱抑素 C,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 C 反应蛋白和 D-二聚体联合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 21(5): 560-565.

[10] NARAYAN D,KAUL S,RAVISHANKAR K,et al. Risk factors,clinical profile,and long-term outcome of 428 patients of cerebral sinus venous thrombosis: insights from Nizam's Institute Venous Stroke Registry,Hyderabad (India)[J]. Neurol India,2012,60(2):154-159.

[11] 熊军, 熊勋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高敏 C 反应蛋白及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J]. 检验医学, 2011, 26(03): 198-200.

[12] SHINDO A,IKEJIRI M,II Y,et al. A novel protein S gene mutation combined with protein S Tokushima mu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J]. J Neurol,2012,259(1):178-179.

猜你喜欢

高敏C反应蛋白二聚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血脂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价值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高敏C反应蛋白及TC/HDL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脑心通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IL—6及血脂的影响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