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见大,让思品走进生活

2016-06-30温若聿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实际生活思想品德课

温若聿

【摘 要】思想品德课常常停留和局限于课本中,常常阐释和重复于各种“大道理”中,让课堂显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变的缺乏兴趣,让知识远离了生活。所以从身边小事开始,思想品德课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容易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身边小事 实际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29-01

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应从身边小事开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常常停留和局限于课本中,常常阐释和重复于各种“大道理”中,让课堂显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变的缺乏兴趣,让知识远离了生活。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要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应该让思想品德课贴近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生活,从身边小事开始。

1、从身边小事开始,思想品德课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遇到相似的问题、困难或挫折,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产生相似的感受或困惑,也就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一课《走进父母》中谈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书上谈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那怎样让学生们去体会“最伟大、最无私”,并要产生情感共鸣呢?我们可以在此播放一段视频《伟大的父母》,让同学们一起回忆是谁教会我们吃饭和穿衣,是谁教会我们说话和走路,是谁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然后紧接着视频看完后让孩子们来说说“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现在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什么?”让他们回顾父母在生活中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很多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流下了感激的眼泪。通过这两个环节从这生活小事出发,相信学生们将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父母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2、从身边小事开始,思想品德课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某一学科有了学习兴趣,将事半功倍。为什么很多孩子对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多大的兴趣,我们老师也应反思反思。当所教授的知识太过于理论,以及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体会不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思想品德课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小事开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教会学生们成功交往的方式和技巧,如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等。在讲解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当早上遇到老师时?当食堂吃饭同学不小心把菜汤不小心溅到你衣服上时?……”来让学生们表演你会怎么对待。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育人的效果。

3、从身边小事开始,思想品德课更容易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观的培养很抽象,也很难把握,但是如果我们从身边的实际事例出发,从身边小事开始,就变得具体化了。例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第八课《一念之差》要让学生认清身边危险的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可以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开始。结合本班有部分学生禁不住别人的劝说开始偷偷看言情小说,刚开始只是好奇,到后来就渐渐迷恋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以此来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开始,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思想品德课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应该以学生身边小事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产生情感共鸣,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实际生活思想品德课
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
“七化”构建学习小组追求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数学概率统计在实际生活重要领域的应用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唤起生命动态的初中数学教学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