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教之中自有乐地”辩

2016-06-30常璐倩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名教王平阮籍

常璐倩

《世说新语·德行》载:“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这一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调和、对立、合一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儒学统治渐趋没落,名教开始陷入危机。为建立新的统治哲学,夏侯玄、王弼、何晏等人援道入儒,发起正始玄风。他们既不否定名教,又强调道家的“自然无为”,认为“名教出于自然”。这便是正始时期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看法。

公元249年,司马懿控制魏国实权。由于对司马氏标榜名教而实际篡权的行为极度不满,嵇康、阮籍等人开始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由此嵇康等人将名教与自然推向了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他们的狂放不羁和率真洒脱更成为后代氏族的效仿对象,并西晋年间形成一股“放达”之风。

到了西晋末年,放达之风的盛行使得社会风气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礼法之士开始极力提高名教的社会地位。在这一背景下,郭象以其“独化论”将名教与自然整合,提出“名教即自然”。由此,郭象以其“儒道合一”的观点完成了整个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是西晋元康年间效仿竹林名士的放达派。元康年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社会上层追求物质享乐,生活奢靡不堪。以王平子、胡毋彦国为核心的“四友”、“八达”身居高位,宅心事外,以政事为俗务,以清谈为风尚。他们自诩继承竹林名士,实则放达误国。王隐《晋书》载:“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乐广虽同为当朝名士,但对王平子等人的放达行为并不认可,其笑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的确,王平子等人的放达与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的放达有着本质的区别。

嵇康、阮籍身处司马氏篡权统治的时代,他们深感社会黑暗与自身无奈,转而投向“自然”寻求解脱。嵇康直行于世,愤世嫉俗,狂放不羁;阮籍以酒避世,不拘礼俗,行不由径。他们喝酒、吟诗、弹琴、磕药,放浪形骸之下自有一番难以言说的痛,他们的任自然是无奈之选。正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所谈到的:“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而王平子等人空有放达之行,却无嵇康、阮籍等人的理想与抱负,整日散发裸体,闭门酣畅,行为丑恶,有如禽兽。他们的放浪形骸只是一种感官享受,而嵇康等人的放浪形骸却包含着复杂的精神实质。正如戴逵在《放达非道论》中的评论:“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

乐广云:“名教之中自有乐地。”的确,“名教”自有乐地,而“自然”亦有乐地。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诸子各家纷纷著书立说。他们渴望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国,而这座理想国又何曾不是他们心心念念的乐地。诸子在著书立说中不断描摹各自的乐地,同时也不断塑造着各家的理想人格。而后世的知识分子便从这各家中寻求乐地,并积极向他们所倡导的理想人格靠拢。作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学派,儒家和道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

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描述很多,如“圣人”、“仁人”、“君子”、“大丈夫”等等。而这些描述所呈现给我们形象具有以下特征:1)“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2)“中庸”式的行动力;3)“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和而不争”的处世态度;4)“任以为己任”、“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综合来看,即内“圣”外“王”。从这儒家理想人格出发我们便不难想象“名教”之乐地。我认为这乐地就是精于道,修于身,匡世济国,名称于世。

儒家如此,道家如何呢?道家常说“圣人”、“至人”、“神人”,这就是道家对理想人格的描述。道家讲求“道”、“自然”,而其理想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便是“道”与“自然”的承载。它要求从现行的功利世界、观念世界、情感世界、语言世界中超脱,成为超尘脱俗、乐天安命、无情无欲、无功无名的“圣人”。而那“自然”的乐地便是一种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道家的境界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世间千万苦难的磨砺。而老庄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对现行秩序愤恨失望后的释然和超脱,是认清一切假之后的真,一切有之后的无。

到了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真正读懂嵇康和阮籍。他们的向往自然是对现行制度的反抗,是对个体精神的执着追求。而王平子等人的任自然空有形迹而无内质,结果只能引来批判与耻笑。乐广云:“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确实,名教自有乐地,那么王平子等人在“名教”中能找到乐地吗?我认为依旧不会。他们骄奢淫逸,缺乏济世精神,到头来也只能变成心身异轨、道貌岸然的假名士。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我们都需要领会它们的精神实质,都需要从心灵深处去感受这种精神并达到自得之境。巍巍中华,绵延千年,我们的历史从来不乏儒家和道家的真正践行者。几千年前,孔子和老子在各自理想国的创建中为我们开创了两片乐土;千年之中,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两片乐土中寻找精神寄托。每一次寻觅,都使这乐土更为肥沃;每一次寻觅,都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更为清晰。或许这才是“乐地”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每个人都需要乐地,每个人都应寻找心灵深处真正的自得。

猜你喜欢

名教王平阮籍
我眼中的太阳
Transmission-type reconfigurable metasurface for linear-to-circular and linear-to-linear polarization conversions
篆刻作品欣赏
Regulation of the intermittent release of 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s under osmotic pressure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青睐”与“垂青”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