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
2017-06-21毛宇轩
毛宇轩
【摘 要】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理论提出了“文艺本质论”以及“悲剧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中,他提出了“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的观点,对当时以及后世西方文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文艺观;文艺理论;诗学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66-01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这实际上是体现了亚里士多德“艺术高于普通现实”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根据人类活动的区别,把科学分为三类,即理论性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实践性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创造性科学(诗学和修辞学)。他认为,理论性科学是为了知识而知识,而其他两门科学有其外在的目的,实践性科学指导行动,创造性科学指导创作活动。可见亚里士多德对文艺的重视程度。
一、艺术高于现实
亚里士多德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最早倡导者,和其老师柏拉图对于文艺持批判的态度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柏拉图认为,模仿现实的文艺与真理隔着三层,最高级的应该是事物的idea,这是事物的本质、最真实的状态。其次是具体的物,具体的物是基于模仿idea存在的,而文艺创作出来的事物,是模仿具体的物存在的,因此文艺是模仿的模仿,是非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正是因为文艺在具体事件上的“非真实性”,才使得诗歌可以更加精炼,更加有力量表达诗人所想传递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是对人行动的模仿、对物的模仿,还有对事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反映生活的。关于文艺所追求的目的,他认为,文艺追求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因此模仿即创造。
在《诗学》第四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模仿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人类最初模仿鸟类筑巢,学会了修建房屋;婴儿模仿父母发音,学会了说话。这些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这样的本能进一步进化,如人类模仿鸟类的叫声,学会了歌唱;模仿动物的动作,学会了跳舞。这样的模仿行为就逐渐成为了艺术。建筑、绘画等艺术同样如此。
二、诗与历史的区别
在《诗学》第九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是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率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这里“已发生的事”指的就是历史,而“可能发生的事”指的就是诗。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没有必要去描述繁杂的历史,因为历史是由已经过去的每一个瞬间构成的,而大部分的“瞬间”都是无意义的。
然而诗歌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谓有普遍性的事物,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率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个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诗是描写了诗人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事。
三、文艺典型性
亚里士多德对文艺本质的重要发现,也是文艺典型性的第一次阐述。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当时“为艺术正名”,除了提高艺术的地位外,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最大的影响,就是文艺典型性的论述。在《诗学》第二章中,“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者坏人——这种人才具有品格(一切人的品格都只有善与恶的差别)——因此他们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或跟一般人一样)……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就当下的文艺创作来说,没有人愿意看与现实一模一样的作品,影视创作中的人物,坏人要比生活中遇到的人更坏、比好人更好,性格比常人更加纠结和多面,这才是成功的立体的人物形象;文学故事要比生活更加曲折、充满戏剧性,才能吸引读者;摄影作品往往比现实所见的更美、更具视觉冲击力;当代绘画更有追求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流派…可以说,我们身邊看到的文艺创作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典型性的才是艺术。
比如说影视拍摄,单纯无目的记录拍摄一个普通人一天的作息起居,不能称之为艺术。以这两年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每一顿餐食,都可以称之为“舌尖上的中国”,但是单纯拿着摄影机完整拍摄每个家庭的餐食制作过程,绝不能称之为艺术。但是有选择地拍摄某个代表人物(也可是普通人),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拍摄,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表达某种态度,才是艺术创作。
亚里士多德的诗也就是文艺,历史便是现实。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具哲学意味,也就体现了其认为文艺反映现实,高于现实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