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名的文化价值及保护对策

2016-06-30张安琪黄振平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历史文化

张安琪 黄振平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地名文化的价值,分析了地名乱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保护与“抢救”对策:首先,深入挖掘和研究地名文化,理清地名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其次,切实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第三,地名更改必须依法,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

【关键词】 地名;文化价值;地名乱象;保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乱改地名的现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地名保护的问题,意识到地名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国家、社会、民众都开始采取各种对策进行积极地保护。本文立足于这一社会现状,从地名文化的价值入手,探讨分析如何对地名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促进地名文化的发展。

一、地名的文化价值

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开端是血肉相连,相辅相成的。而地名也是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与文化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无论是谁,都与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乡的地名,总是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吸引着离乡游子的深深情思。那个烂熟于心的名字,始终是我们无论行走何方都存于心间的地方。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地名的产生和变迁都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它追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而发展。为此,深入挖掘地名的文化内涵,弘扬地名文化是我们现代人的职责和使命,学以致用,深化对地名尤其是家乡地名的认识:关爱家乡,充实对家乡的记忆,留住乡愁;了解家乡地名,宣传家乡文化,增强乡土情怀。

地名蕴含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地名的实际文化价值和潜在文化价值之中。

地名实际文化价值指地名代表的地理文化价值。地名是人们赋予的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的指称具有指位和指示空间范围的功能,是命名时立足于一定区域的着眼点,逐渐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这些,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还包括地名地理实体的地质与地貌特征、自然景观、人造景观、自然资源及经济特征等,展现了地名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成为其自然生态的档案,揭示了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与乡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土壤。

地名潜在文化价值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名文化是祖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通过地名的起源和变迁,我们可以追索历朝历代政治文明的更迭,探究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揭示地域开发和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渊源,展现地名文化积淀深厚的文物古迹,推动历史文化演进的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发现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彰显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科学技术,反映文化繁荣的文学艺术及典籍等。二是地名承载的乡土文化价值。包含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与技能和传统饮食、服饰、民居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揭示了当地多姿多彩的乡土或民族文化风韵。

“人生鲜百岁,只有名长存”。荀子说:“名定而实辨”,管子说:“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提出“地名是研究一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也是文化遗产”。[1]2004年,我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和群众的支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赞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地名的学习研究,可以拓展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我们对国对家的理解和热爱,焕发我们的激情。

二、地名乱象的原因及“抢救”措施

地名保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了几千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祖先利用自然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中华文明。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没有正确的认知地名文化,对地名的保护意识淡薄。改地名的现象悄然兴起,崇洋、贪大、急功近利,丝毫没有体现文化内涵和修养,暴露出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的文化观,使得地名的刻痕印记消失的无影无踪。一个古老地名的消失,就失去了对它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与传承功能,就意味着一个地名文化遗产的毁灭,是对中华文化资源的破坏。

造成地名乱象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打造旅游经济,有的为了便于招商引资,有的为了土地开发而撤换地名。第二、法律滞后,行政管理不完善。尽管我国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但时代变迁,瞬息万变,落后的法制和监管体制都无法满足当前依法行政的需要;多头管理,多部门参与,职责不清;第三、目前仍未形成系统的地名管理体系,地名管理部门没有处罚权,对乱改地名的现象敢怒不敢言。第四、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宣传力度不够,民众的地名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独有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果不尊重不善待,势必逐渐丢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危矣,更不用再去寻求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2]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往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抢救”地名文化,推动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首先,深入挖掘和研究地名文化,理清地名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掌握地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弘扬传统地名文化,推进现代地名文化建设。其次,切实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对古老地名和有突出保护价值的现代地名进行重点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充分发挥地名的载体功能,传播文化信息,使地名文化得以传承与光大。第三,地名更改必须依法,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名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充分听取原住民和各界人士的意见,集聚各方力量保护地名。最后,健全管理机制,形成地名管理长效机制,标本兼治,各部门协调合作,厚植地名文化,让地名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 史念海.论地名的研究和有关规律的探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二辑,1985.

[3] 中流击水.斑斓名城风情的历史印记[J].金山,2008(07).

【作者简介】

张安琪(1994.5-)女,汉族,山西运城人,陕西学前师范学2012级历史学本科生.

黄振平(1964.5-)男,汉族,陕西富平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陕西地方史.

猜你喜欢

价值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