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外销折扇
2016-06-30黄付才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外销折扇的材质、分类、工艺,同时对外销折扇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清代外销折扇,其材质之珍贵,雕刻工艺之精湛,髹漆工艺之精美,牙丝工艺之精细,镶贴工艺之传神,绘画工艺之融贯中西,扇面布局之中西元素融汇,可谓扇之珍品。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风格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相互融合。对外销折扇收藏及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关键词】 外销扇材质;分类;工艺;中西元素
与中国传统折扇不同,为迎合欧洲市场及西方人审美需求,清代外销折扇在中国传统制扇工艺、装饰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流行的艺术风格、绘画装饰技巧,使兼具中西艺术元素、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外销折扇在18世纪前后,畅销欧美,风靡世界。
一、外销折扇的材质
外销折扇选材名贵而多样,如象牙、玳瑁、砗榘、檀香木等。
象牙色调柔和、质地细密,宜于施以雕工,是扇骨材质中最为名贵的。象牙可分为非洲象牙、亚洲象牙、长毛象牙(猛犸象牙)。亚洲象的象牙小而短,颜色偏白容易泛黄、光泽较差,其牙质硬度低于非洲象牙;非洲象牙多成奶白色,质地细腻、光泽好,硬度高,但受温度变化,易产生裂纹。[1]非洲中部盛产的血牙,呈粉红色、透明,是牙中的上品。[2]出土的猛犸象象牙如白瓷一般漂亮,可以进行高浮雕、圆雕,但猛犸象牙很脆,磨光后很细腻,有磁化的感觉。[3]
玳瑁,海龟科的海洋动物。又称十三麟。古名毒瑁。背甲红棕色,有淡黄色云状斑,具光泽。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称为玳瑁骨,质似牛角,平滑光洁,有呈半透明状的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玳瑁骨有一定韧度,常用做小骨,并与象牙大骨相配,雍容华贵,在清代十分盛行。[4]
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其壳外面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里面白色,外套膜缘呈黄、绿、青、紫等色彩,十分漂亮,是不可多得的装饰品。[5]是制作扇骨的珍贵材料。
檀香木又名白檀,属檀香科常绿乔木,是生长最慢的树种之一,成熟的檀树可高达十米。木材奇香,常作为高级器具、镶嵌、雕刻等用材。
除上述材质外,外销扇的制作还会用到绢帛,金、银、玉石等作工艺材料及镶嵌材料,还有各种翎禽的羽毛,泥金、冷金、素纸纸面等。
二、外销折扇的分类
按材质不同可把外销扇分为象牙折扇、髹漆折扇、累丝银扇、玳瑁折扇、檀香折扇及其它扇类。
象牙折扇(也称卜瑞斯扇BRISE FANS),是利用密而宽的扇骨相叠而形成扇面。约于康熙年间开始输出外国,十八世纪已在欧洲颇为流行。乾隆时期中国象牙折扇达到鼎盛,其双心形开光是乾隆中期欧洲的流行标志式样。1792年跟随英国使节马嘎尔尼来到中国的John Barrow(1764-1848)在其1802年出版的《Travels in China》中说道:“在中国人擅长的技巧艺术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象牙雕刻,在这项工艺上,他们真是无人能及,即使在伯明翰,(我们英国)最重要的工艺制作中心,也曾经利用机械模仿中国制作的象牙扇及其他器物,这项实验虽然很成功,但还是没能达到像中国制品那样高的成就。没什么东西比中国象牙扇上的镂雕更美的了,……不论订制什么样的纹饰,例如徽章或姓名,(他们)都可以在拿到稿样后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来”。[6]
玳瑁扇以玳瑁造成,工艺技法与象牙扇完全一致,以人物图案为最常见,玳瑁扇的产地以广东广州为主,生产年代大约在1800至1850年之间,产量不大。
髹漆折扇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大量出口西方。其中包括黑漆描金、黑漆描银、彩绘等。黑漆描金的金粉通常都分深浅二色 ,即赤金和青金,用于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累丝银扇流行于意大利,是出口扇中最为名贵的一种,用鎏金银丝造成,有的加入掐丝珐琅装饰。累丝银扇流行年代十分短,大约都是1790-1800年之间的制品。
檀香折扇,以檀香木片造成,纹样以透雕花纹为主,类似象牙折扇。因为檀香木质较象牙为粗糙,不适宜雕镂细小人物,一般檀香扇纹样都以花卉、图案之类题材为主,工艺精湛。[7]
除以上几种之外,还有砗榘折扇、纸面折扇、及杂骨折扇等。
三、外销折扇的工艺
外销折扇是一种集雕刻、髹漆、金银累丝、掐丝珐琅等多种精心工艺于一身的手工艺品。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
雕刻工艺,技法门类齐全,深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以及镂雕、透雕,拉丝、剔地等雕刻技法或单独或综合运用。比如乾隆时期的象牙折扇,边骨多深雕,早期大都刻花叶纹,中期深雕菊花枝叶纹,晚期改刻山水人物。扇面全部作镂空装饰,纹饰雕刻只作单面工。(图1)是清乾隆中期(约1755年前后)象牙镂空花叶纹折扇,长21cm,共二十四叶,用丝带连接,边骨深雕菊花枝叶纹,扇面开光三组,作花卉纹,正中圆形,两侧椭圆形,通体镂空,以勾连花叶纹联接。
髹漆工艺,品类众多,按工艺技法可分为雕漆、填漆戗金、金漆、彩绘漆等。外销扇中常见的有黑漆描金(以木片为骨,髹上多层黑漆,在漆底上描绘金色图案)、描银、彩绘(以单色漆为地,上面用彩色漆描绘图案)、漆镶嵌(以黑漆或朱漆为地,嵌螺钿、嵌牙、嵌骨、嵌金银丝、嵌玉和百宝嵌等)。(图2)是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扇形彩绘人物纹,贴牙人面及丝绸衣服,扇骨黑漆描金,作大型多曲线开光,开光内作山水人物纹,边骨亦作人物纹。
累丝工艺是清代花丝工艺的一种,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图3)是清乾隆-嘉庆(约1790-1800年)银鎏金累丝烧珐琅福庆文折扇,部分烧珐琅,作蝠、磬、佛手及花卉纹,边骨累丝烧珐琅花卉纹,正背面纹饰相同,重130克。
掐丝珐琅工艺,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焙烧、研磨、镀金等加工而成。(图4)是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银累丝烧珐琅纸面折扇,纸面较为细小,彩绘庭园人物纹,人面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上,扇骨用银累丝烧珐琅,作花卉纹,累丝精细,边骨用铜流金,作人物纹。
四、外销折扇中西结合的艺术元素
外销折扇作为外销品,即注重西方社会对“中国情调”的审美趣味,也借鉴和吸收了当时西方的绘画风格及艺术潮流。
外销折扇的扇面通常有扇小骨组成的扇面和纸面扇面两种。象牙折扇、玳瑁折扇、砗榘折扇、檀香折扇的扇面基本都是有扇小骨相叠而成,此种扇面的外销折扇凸显了中国巧夺天工的制扇工艺及传统的纹饰图案,同时开始加入西方流行的明艳色彩及西洋纹饰、图章。比如康熙晚期及雍正时期的象牙折扇,扇面镂空,彩绘西洋人物或中国传统花鸟纹等,边骨描金;乾隆时时期的象牙折扇,通体镂空,作山水纹、花叶纹、花鸟纹、格子纹、勾连纹等,边骨深雕人物花卉纹、菊花枝叶纹、牡丹花鸟纹等,通常采用单面工;嘉庆时期的折扇通常为双面工。在折扇的周边,有的也装饰了缠枝花朵和西番莲枝等西方纹饰,部分扇面有明显的徽章图案。
外销折扇中的纸面折扇,与传统的扇面绘画不同,创作主要结合西方文化特点,赋予外销扇扇面绘画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8]首先,扇面入画的题材丰富多彩,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装饰、民俗画面、官宦生活等,也有西式的庭院、西洋卷草花卉、西洋人物等;其次,扇面色彩艳丽,视觉效果极为华丽,装饰艺术极为精美,深受西方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迎合了欧洲人当时的审美习惯。如(图5)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杂骨纸面人物折扇,共十四骨,扇骨用多种不同物料刻成,有象牙、贝壳、银累丝及玳瑁等,边骨用鎏金银丝,作累丝龙纹,刻工精巧。扇面用纸造成,彩绘人物,每面五十余人,合共百余人,人面用象牙造成,人物衣着用丝绸布料裁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定制的徽章扇。徽章盛行于12至14世纪。除王室贵族使用外,社会名流、富豪和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者经过王室批准,都可获得属于个人或家族的徽章。徽章起初是个人或家族的标志,也是身份和权势的象征,后来从国家到郡市,甚至军队、公司都有使用。[9]徽章扇与西方徽章的流行密不可分,多为家族徽章、名人徽章等,装饰于扇面的显要部位,徽纹一般为首字母缩写。而在徽章的设计过程中,又配以中国的种种装饰元素。
五、外销折扇的文化意义
清代外销折扇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与数百年来传教士在中国单向传播西方文化不同,18世纪前后,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中国外销折扇,即糅合了中国传统的雕刻、髹漆、累丝、绘画等工艺装饰,又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国折扇外销不仅是中西贸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汇融合。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制扇工艺的推动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外销折扇成为我们一窥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在18世纪左右境况的一个小小窗口。[10]
清代外销折扇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郭沫若曾题诗赞道:“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除扇子的用途,更道出了中国制扇工艺的高超。中国古代的制扇工艺十分考究,尤其是折扇传入中国以后,扇子的制作工艺进一步精制。从扇骨制作材料的选用到雕刻、髹漆、拉花、镶嵌、镶贴、点翠等工艺的传承创新,从扇面精湛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从舞台道具到文学体裁,从室内、人身装饰到审美、收藏,扇子已形成一种文化,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中国文化中小小的一把扇子,经历文人雅士的浸染与把玩,手工艺人的精雕细镂与神思妙构,已从实用进入艺术殿堂,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尤其是清代的外销折扇,其材质之珍贵,雕刻工艺之精湛,髹漆工艺之精美,牙丝工艺之精细,镶贴工艺之传神,绘画工艺之融贯中西,扇面布局之中西元素融汇,可谓扇之珍品,极具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外销折扇收藏及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清代外销折扇是广州十三行中西贸易的产物和有力见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定四个海关,“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驻宁波、福建驻泉州、广东驻广州”。[11]其中粤海关占据了大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广州除了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也是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站。[12]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13]而这些工艺品的加工工艺基本都运用到外销扇的加工制作之中。
【注 释】
[1] 吴荣清.象牙器收藏与鉴定[J].文物世界,2010.5.
[2] 钟亚民.象牙的种类、特征及牙料的合理利用和保养[J].上海工艺美术,2006.1.
[3] 余惠秋.象牙雕刻艺术特征及防伪[J].资讯,2015.07.
[4][7] 關善明.中國扇具[M].沐文堂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5]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kWAaSanB771Bft141xD3R08IMvSR-gyJJ_cZDXNu8ZkBZOJO6fPLEVLjO06exmKOF4XEcTU1uuUNh9aZXbZ9K.
[6] John Barrow. Travels in China,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1973年.转引自施静菲.你所不知道的广东象牙球[J].紫禁城,2011.12.
[8][12] 李雨婷.岭南地域文化下的清代外销扇的视觉审美特征[J].中国美术研究,2014(4).
[9] 卢侃.中国清代外销瓷器中的西方元素——富有“西洋风”的纹饰和工艺[J].收藏界,2012-06.
[10] 曾智林.18世纪前后广州外销折扇的装饰趣味[J].美术观察,2015.08.
[11] 王世贞.北归志.第5页.
[13] 周玉奇.扇之韵[M].北京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黄付才,就职于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