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公民意识培养
2016-06-30吕宣玲
【摘 要】 文章简述了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探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公民意识的对策:学校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优化公民意识的培养的大环境;家庭应加强对子女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培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法治国家;建设;公民意识基础研究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加快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然而,在法治国家建设路上,不能脱离公民意识的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培养和建设公民意识,才能够将我国公民的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加快。因此,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公民应该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而培养公民意识则是促进法治国家构建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一、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
1、公民与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由公民对社会、对国家所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指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自我认识,是公民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权力与义务的职责认识。换句话而言,就是公民将国家的使命感、权力义务以及社会责任一体化的自觉反应或者自我认识。在我国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党于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强调,要把公民意识建设放在法治国家建设的首位。由此可见,公民意识的建设对于法治国家的构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公民意识的主要构成
公民意识主要由四大方面构成,分别是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权力义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知,即主人公地位。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国家权力一切源于国家公民。不管是从生活中,还是从法律角度出发,公民都应该具备主体意识。公民不仅要积极响应社会活动,还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做社会和国家真正的主人公,推进国家的建设。所谓的权利义务意识是指,公民在行使个人权利的时候,也要自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在宪法中,非常明确的说明了我国公民的应有权利以及应尽义务。在权利和义务中,权利作为第一要素,而义务作为第二要素,二者是并存的,不可分离的。所谓的责任意识指的是,公民应该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且主动自觉的去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实际上,公民的责任意识所强调的是义务与权力相统一,公民在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自觉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的利益。
二、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1、学校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不是天生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通用教育的形式,来帮助我国公民形成公民意识,并且逐渐加强我国公民的意识素养。只有不断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意识,才能够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上的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义务教育一共有九年,即小学六年教育和初中三年教育。要想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公民意识水平,就必须从九年义务教育着手。在我国中小学中,开设法律常识以及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让青少年们对国家法制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设置有法制教育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的相关课程,但是却形同虚设,这是导致我国公民意识水平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教育部门一定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抓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除此之外,公民意识教育还应该深入到城镇以及村镇单位中,扩大公民意识的普及教育范围,弥补传统教育的空白点。
2、优化公民意识的培养的大环境
通过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为我国公民的意识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唯物辩证观认为,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是经济。由于公民意识位于上层,因此,社会经济的建设尤为重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国一直以农业为主。自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逐步形成了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对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公民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对我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还要不断的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对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家庭应加强对子女的公民意识教育
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很大,具有先入为主,润物无声的优势。故而,我国家庭在公民教育中应抢占先机,发挥自身优势。首先,家长应做到“言传”与“身教”并重。言行一致才更具有说服力,家长的率先垂范显然是家庭公民教育中的最好形式。其次,家庭教育理念应从传统家教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传统的家教理念,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在帮助家长们树立权威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也极易造成孩子们的性格奴化。其次,排除家庭教育职能异化消极影响.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与培养,不应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子女的学业上,使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最后,不具备公民意识或公民意识薄弱的家长应主动“补课”。
4、公民意识培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法律并不是一群人空想出来的规章制度,也不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自然规律。法律是由于人们对文明社会的期望,所产生对破坏社会和谐的人具有威慑力的权利。这就要求社会主义下的每一个公民参与到法治实践和法治教育当中,通过人们的期望形成科学的法治社会。科学的法治观念必须是包容每一个人的权利,不能是部分人的利益高于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想要体现出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需要每一个公民都有一定的法律素养,这种情况下的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在注重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对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得到双赢。首先,法制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学生抓起。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普及法治教育,还要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公民意识,才能够有利于法治国建的建设。
三、结束语
我国正在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荐,随之而来的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问题。在上文中,笔者针对公民意识做了简单的分析,并且基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提高我国公民意识培养以及提高的方法,以期望能够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个良好的公民意识,促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王小燕.论法治语境下的公民及公民意识的培养[J]. 法制与社会,2015.03.180-182.
[2] 韩大元,孟凡壮.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23-142+208.
[3] 陈丽莉.法治国家建设中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15.31.46+45.
[4] 栗晓宏.法治国家建设中公民责任意识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3.10.52-55.
[5] 魏争,王胜利.法治国家建设中公民意识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2.135.
[6] 张彩霞.法治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培育[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167.
【作者简介】
吕宣玲(197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