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
2016-06-30谭冠群
谭冠群
摘 要:近年来,转变传统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正日益成为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当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现状,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技工院校;师资培养
一、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新入职的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与日益匮乏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另外,由于大学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得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技工院校的学生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纪律差,导致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工企业越来高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缩短毕业生与用工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刻不容缓。
实践证明,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动手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强,教学效果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缩短了毕业生综合素质与企业用工要求之间的差距。因此,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具有团队意识的理论知识面广、技能水平过硬、教学造诣较高的 “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和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法
1.“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经验
(1)“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式。当前,各个技工院校都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师资培训。目前,较为常见的培训模式有校内“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校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企业实践、校企互动、顶岗实习、出国观摩等。各个技工院校一般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采取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和广大教师普遍提高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思路,让教师首先从思想上接受“一体化”改革的理念,再熟悉“一体化”课程体系和“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而结合教师自身教授的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学模块。
(2)“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原则和目标。“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分层提高、针对专业、贴近岗位”的原则,提高“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让教师在深刻理解“一体化”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训设备,自主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块和教学工作页,自主开展“一体化”教学。
(3)“一体化”培养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真正深入企业和生产的第一线,熟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熟悉岗位的要求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块,根据学校实际和课程特点设计教学工作页和教学流程,不至于使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因此,专业教师参加一线生产实践的锻炼,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必要途径。②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一体化”师资培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属于近年来职业教学领域大力倡导的教学和培养模式,而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授课过程往往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模式,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了解不够,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一体化”师资培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教研室主任、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专业骨干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能够较好地以点带面,让广大教师多层次、多视角地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
2.大力推进产学研工作
科技服务与开发是技工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要有别于普通高校,注重实际,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产学研工作。在当前情况下,技工教育和技工院校也应该重视产学研工作,将学生在校内的生产实践、教师的教研工作与“一体化”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生产实践练习,在生产实践中学习。
总之,技工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一体化”教学是下一步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一体化”师资培养就成为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一体化”教师既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有应用型的视角,又要熟悉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熟练掌握技能操作,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设计课程和任务。目前,“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新的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评估问题,还是一个关涉技工院校长久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建香,任承毅.对高职、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2008(2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