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部1991年
—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6-06-30常国辉孙岩松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流行特征疫情

靳 兴,常国辉,孙岩松



某部1991年
—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靳兴,常国辉,孙岩松*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流行特征

[作者单位]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靳兴,常国辉,孙岩松)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而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病率国家,乙肝报告发病率一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89.00/10万,即每年约有115.7万人成为乙肝患者,造成约1000亿元的医疗费用投入[1]。由于乙肝愈后较差,治疗较困难,一直是我国防治的重点传染病。乙肝也是部队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其发病在部队传染病发病中占有较高的构成比。为了解某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近年来的防治工作情况,为制定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对1991年—2014年某部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军队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库中某部报告发病数据。

1.2流行强度某部1991年—2014年累计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2548例,年均报告106例。发病最高峰是1998年的180例,最低是2014年的35例,总体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而乙肝在年度病毒性肝炎发病构成比中,最高年份是2009年占70.81%(131/ 185),最低是1993年占25.44%(116/456),构成比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4年后由于三军纳入战区联勤保障,疫情直报总人员基数增大,乙肝发病的最高峰并没有出现在2004年后,而是呈现两个阶段性峰值(图1)。

图1 1991年—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和构成比

1.3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整理和分析。

2 乙肝流行特征

2.1不同地区部队发病差异较大由于各部队存在驻地不同、人员结构组成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等多方面情况影响,乙肝发病也有较大差别。但统计数据显示,机关人员乙肝发病比例高于基层部队,驻城市部队发病高于驻地偏僻的部队。

2.2时间分布呈夏季发病高峰明显乙肝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其中7月发病较多(280例),占全年发病的10.98%。2月发病较少,占4.63%。病例都呈散发状态,无3例以上聚集发病现象,夏季(6、7、8月)发病791例,呈明显夏季发病高峰的特点(图2)。

图2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月份分布

2.3年龄性别分布有部队自身特点乙肝发病以青壮年为主,而部队人群组成多是青壮年。某部乙肝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6岁。16~45岁共报告2216例,占乙肝发病总数的86.97%;50岁以上发病225例占8.83%。部队人员构成是以男性为主,因此男性发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发病2437例,男女性别比为21.95∶1。

2.4人员分布与群体构成主体呈正相关乙肝发病以战士为主,发病1413例占55.46%;干部发病952例占37.36%;职工发病68例,离退休人员115例。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共发病1552例,其中,战士1267例占81.64%,干部268例占17.27%,其他人员17例占1.09%,战士发病明显高于干部。而30~60岁年龄组,共发病911例,其中,战士145例占15.92%,干部675例占74.09%,离退休干部46例占5.05%,其他人员45例占4.94%,干部发病明显高于战士(图3)。

图3 1991年—2014年部队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年龄和人员分布

2.5部队乙肝疫苗接种与全军政策要求具有一致性部队乙肝疫苗的接种从1993年开始,是年总后勤部卫生部下发血源性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为全军在职干部。1994年—1996年没有全面展开乙肝疫苗接种,只是补种。1997年开始,全军将乙肝疫苗纳入新兵入伍后的基础免疫计划,与破伤风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接种同时在新兵集训期完成。对入伍到院校的学员也进行全员接种。接种的乙肝疫苗为10 μg基因工程疫苗,直到2012年。2013年开始,新兵新学员接种的乙肝疫苗改为20 μg基因工程疫苗。

3 讨论

1991年—2014年某部乙肝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发病最高峰为1998年,之后一直趋于波动下降。1997年部队开始在新兵和新学员中进行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从乙肝发病的趋势看,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14年。说明乙肝疫苗接种直接影响部队乙肝发病,也反映了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效果确实的。2004年开始战区部队实行联勤保障,人员基数增加了海空军部队,因此乙肝发病有所升高,出现两次小的峰值,但随即又开始下降,到2014年达到最低。随着10 μg乙肝疫苗的剂量对于成人来说远远达不到免疫效果[2],出现反复也属正常。可能与部队新兵集训时间短,未完成第三针乙肝疫苗接种有关;同时新兵兵源各省份基础免疫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13年开始,部队新兵、新学员开始接种20 μg乙肝疫苗,该免疫程序虽大多也是完成2针,但剂量是二针10 μg的两倍,免疫效果要好于10 μg,因此2014年乙肝发病率最低,只有35例。

乙肝发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与张冬娟等[3]研究一致。而部队人群以青壮年为主,是乙肝的高发人群。某部30岁以下人群发病占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做好部队乙肝防治工作是减少部队传染病发病的首要工作。而乙肝感染因素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文化、自我保健等均影响其流行过程,集体居住、集体用餐、密切接触、交往频繁,极易引起乙肝传播,部队集体生活与大学生生活有相似也有所不同,但部队人群易受乙肝感染的途径基本一致。部队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6~50岁,也是部队主要组成人群,但部队乙肝发病主要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冬季(12、1、2三个月)发病较少,这与张冬娟报告的福建省乙肝发病季节刚好相反,可能与部队训练生活有关。本次研究的部队训练主要在夏季,而夏季训练中又易发生外伤,而乙肝传播以血液传播为主,加之野外训练生活、卫生条件差,是造成部队发病呈季节性高发的可能因素。

乙肝发病在部队人员构成上也比较明显特征,30岁以下人群中发病以战士为主,30岁以上组以干部发病为主。这与部队人员构成是相符的。在总体人员发病的比例上,战士发病要明显高于干部。部队是个特殊的群体,人员组成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人员探亲、训练、外出流动性多,携带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增多,因而被传染的机会就更多[5]。而从地区分布看,驻城市部队发病要高于驻地偏僻乡村的部队。这也可能与传染源与传染途径有关,驻地在城市的部队人员接触传染源机会多,因而发病就多。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将是部队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部队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推广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策略,同时在基层部队开展乙肝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官兵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预防乙肝的参与意识,切断乙肝传播途径是降低部队乙肝发病和乙肝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同时结合部队特点,研究部队人群乙肝免疫策略,科学开展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也是防治乙肝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丽,陈继锋,陈国参,等. 2003—2007年郑州地区乙肝感染趋势及防治策略研究[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8):5-10.

[2]崔忠太,林淑霞,闫岩.接种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1(8):46-49.

[3]张冬娟,洪学涛,郑金凤,等.福建省2004—2013年乙型肝炎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16):18-22.

[4]刘芳,徐玲素,邹军,等.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40-2941.

[2016-01-10收稿,2016-02-08修回]

[本文编辑:刘立平]

护理

[中图分类号]R181.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6.025

[基金项目]全军“十二五”指令性课题(13BJYZ34)

[通讯作者]孙岩松,Email:sunys@qq.com

猜你喜欢

流行特征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襄阳市2011~2015年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08—2015年漳州市诏安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天津市武清区成人亚临床甲减的筛查分析
91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