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及发展启示
——基于CSSCI(1998—2013)的数据

2016-06-30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文献计量专业学位

万 淼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及发展启示

——基于CSSCI(1998—2013)的数据

万淼

摘要: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以“专业学位”为关键词,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对1998—2013年搜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主题词共引网络、高被引文献共引网络等功能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中的文章、作者及研究热点的演进进行呈现。结果表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领域整体水平和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研究者群体。从研究热点来看,专业学位研究领域早期较多关注专业学位的内涵、本质属性、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最近五年则较为关注培养模式的创新、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主动服务社会需求等问题,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关键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信息可视化;文献计量

1990年,《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通过审议,工商管理硕士(MBA)成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了共计39种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临床医学、兽医、口腔医学、工程5种专业博士学位,建筑学1种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本科生增加招收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名额,专业学位的招生规模和学位类别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深入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的研究现状,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指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介绍

本文采用美国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者及研究热点的演进进行呈现。本研究数据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点击包库用户入口,选择“来源文献”,以“专业学位”为关键词,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1998—2013年的356条相关文献。

二、1998—2013年我国专业学位相关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图1 1998—2013年我国专业学位主题相关的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一)与主题相关的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1998年以来,我国发表以专业学位为主题的期刊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 2012年CSSCI期刊发表专业学位主题研究论文79篇,达到峰值。(见图1)专业学位相关文献的研究频率与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具有重要关联关系。2009—2010年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2009 年决定增招的硕士研究生指标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二是自2010 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并审议通过了 19 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从2009年到2010年,有关专业学位的研究文献也出现一个跳跃式增加,CSSCI期刊发表专业学位主题研究论文从2009年的24篇增加到2010年的44篇,增幅达到83%。

(二)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作者及文章

通过CiteSpace软件,选择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引用频次在15次以上的期刊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作者及文章。其中黄宝印、翟亚军、别敦荣、吴启迪、周远清等人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作者。他们分别从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本质属性、内涵界定、培养模式、质量保障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高被引的十篇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专业学位发展的基本问题和本质属性的界定方面,这说明专业学位在我国起步较晚,深入研究国外专业学位发展的经验,重点解读我国专业学位的基本问题和相关政策文本是这一阶段学界较为集中的关注点。本文选取具有关键影响力的前三篇文献进行介绍。

黄宝印2007年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下)》。该文详细介绍了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对我国专业学位的基本特征、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客观分析了专业学位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指出应对专业学位进行宏观设计,提高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和作用,加强与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分类培养等方面提高专业学位教育水平[2-3],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性。

翟亚军、王战军2006年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该文主要以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研究导向,采用与学术型学位对比研究的方式,从基本属性、层次定位、发展规模、结构设置、社会效益、质量保证、本土化与国际化七个方面对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4]该文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切入,分析全面、深刻,具有独创性。

别敦荣、陶学文2009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对其质量的关注与反思必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别敦荣、陶学文以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的高等教育学术权力、国家权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并以此提出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5]

三、研究热点演进

CiteSpace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来确定某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及演进路径,本文将356篇文献记录转化为CiteSpace3.0R5软件可识别的数据类型,对1998—2013年间有关这一主题进行关键词共引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图2可以较为清晰反映出专业学位热点的演进路径。从知识领域角度看,关键节点文献一般是提出重要的新理论或是具有重大理论创新的经典文献,也是最有可能形成科学研究前沿热点的文献。[6]

本部分将以专业学位发展历程为分析依据,将图2中具有代表性的热点演进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讨论。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发展期(1998—2008年)的研究热点分析

这十年间,专业学位的招生规模和学位类别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此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学位基本问题辨识。许多学者对我国专业学位的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本质属性、地位与作用、规模与效益、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其中对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的研究较为集中, 学界有“职业性”“专业性”“应用研究性”等不同观点。“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界定与解读,直接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政策的制定、功能目标的定位、质量标准的确立、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7]因此,准确认识专业学位的基本问题,正确把握其内涵定位,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2 1998—2013年专业学位相关研究关键词共引网络时区图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专业学位授权单位的增加和专业学位类别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培养模式的研究日渐深入,视角日益多元化,例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要素研究,涵盖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双导师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等;专业学位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及比较研究[8];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8];具体专业学位类别如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的培养模式研究[9]。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学者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导师分类制定评定条件;二是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三是选派青年教师去相关行(企)业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具体专业学位类别研究。随着专业学位类别的不断增加,对具体某一个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逐步深入,主要集中在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工程硕士。在高频关键词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对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的研究频率较高。对于专业学位类别研究成为热点的同时,也反映出对具体类别研究的不均匀现象,对一些专业学位类别如军事学、税务等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二)专业学位的内涵建设期(2009—2013年)的研究热点分析

2009年和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第26 次、27次会议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入了发展改革的高潮期。研究热点如下:

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研究。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直是专业学位领域的热点,其中以积极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增加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以产学研为途径,改进教学手段等,最具有代表性。

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研究者从质量保障体系的不同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内外沟通互动不够”[5],质量保障工作开展相对不足、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相对不强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发挥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合理构建分类评价机制,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建立专业学位教育利益相关方协调参与机制等。

教育博士研究。我国的教育博士起步较晚,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培养目标为教育实践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但是“教育博士自发轫之日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0]。目前对教育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的“实践性”目标定位,与哲学博士培养目标的趋同现象等方面。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思考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队伍和成果分布有待多元化

近年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研究队伍主要由国家专业学位相关政策的解读者和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人员组成。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专业期刊,《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教研究》这些期刊每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研究均有反映,但是所占比例较小。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的成果不多,不能有效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更加急迫需要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

(二)理论研究范式有待更加丰富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研究范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演绎范式,即从国外或者一般教育理论中演绎出专业学位的相关理论;一种是经验范式,即从经验层面对现有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专业学位的理论研究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然而,研究角度不应只着眼于如何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应从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入多学科范式,吸收和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应多静态研究,少动态研究;多纵向研究,少横向研究,研究视角不应囿于中观层面学校内部的培养流程,应加大宏观层面如大学、政府和市场“三重螺旋”的综合研究。

(三)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成为热点

随着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特征由应然的价值判断走向实然的事实判断,由理论层面的思考转向实践层面的行动。应构建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产学合作,专业学位的授权审核合法化,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等将是研究的重点。另外,应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宏观政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7):9-12.

[4]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5]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6]侯剑华,张春博,王续琨.国际科学技术政策关键节点文献演进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10-14.

[7]翟亚军.去魅与回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48-51.

[8]曹俊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90-95.

[9]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10]马金晶,谭菲,靳玉乐.国内外教育博士研究现状及其走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1(4):52-56.

(责任编辑孟俊红)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1-0067-04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1.013

作者简介:万淼,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讲师(郑州 45000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开封 475001)。

猜你喜欢

信息可视化文献计量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信息可视化设计在个人简历中的应用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标签的可视化进程初探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图形动画设计与制作研究
浅谈信息可视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