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口语交流训练途径及策略
2016-06-30金东华
金东华
[摘 要]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人”的一项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情感;良好习惯
近年来,我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研究与实践,现将我的做法与体会介绍给大家,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口语交际训练与培训兴趣情感相结合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听众。在老师的一问学生的一答中,学生已经慢慢地丧失了说话的兴趣、欲望和能力,从而口语交际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要想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淡化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来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等到有了深厚的兴趣,口语交际才会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的东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1.选择生动有趣的话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的钥匙。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话题。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话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嘴,表达交流他们的情感。
2.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地达到“动之以情,情动而词发”的目的。
3.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主体,教师在思想上要明确一个“放”字,“放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放手自言其是。”以达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目的。
二、口语交际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1.辩论答问
辩论,可以使人的思维达到最良好的状态。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教材中似乎矛盾的地方,或课前搜集学生意见不一致的问题,或小组讨论中的争议重点给学生,让他们各自读文,找依据,寻理由,然后在班组内进行答辩和辩论,可自问自答,指名回答,互问互答,也可双方争辩。由于辩论问答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展开思维,正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在表述中注意礼貌用语,促使学生在辩论答问中思维与语言得到同步发展。
2.口头作文
口头表达,就是将思维的结果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所说的口头作文实则就是训练思维和口语表达的综合形式。这种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可长可短,可命题说,也可非命题说。训练题材广泛多样:随意一段见闻;讲一件印象深刻或感受最深的事;讲一则有趣的故事;编一则童话寓言;介绍一本新书;介绍自己动手做的一件物品、自己种植饲养的小植物或小动物等等。
3.评价论述
评价是口语训练中较高层次的要求。说它层次较高,是因为它要求评价者要有较高的思维灵敏度,也就是在事先未作准备的情况下,对提出的观点迅速作出或是赞同,或是反对的即时反映。并且能以“快速编码”的方式组织恰当的语言来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立场等。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范读、讲解、同学的质疑、答问、朗读等作出评价,不足之处并作适当补充修正。有时让学生先自评,然后开展互评,评价确切与否,教师作必要点评;有时指定读一篇文章,读后提出问题,也可进行评论,或说说读后感受、心得体会;或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评说,自己发言,褒贬不论,各抒己见。
三、口语交际训练,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畅所欲言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老师鼓励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综合以上三个训练途径,实质上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训练
(1)依据教材,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训练已经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成体系。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用好、用活这部分内容。并且在教学中要做到听说结合、看说结合、演说结合,激发学生与别人主动进行口语交际的愿望,同时要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意识,争取努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利用课文情境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一要抓住文中语言“空档”。一些语文教材中,作者经常采用“虚”、“实”相间的叙述或描写方法。像有些文章中对人物之间的某些语言,有时会潦草带过,留下了语言的“空档”。这些“空档”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效果。在教学时老师不妨多鼓励学生“说一说”,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合理想象、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训练,达到增强语感、提高语言交流和应变能力的目的。二是延伸发散故事内容。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这类文章中创新思维运用的比较多,教学中老师可以进一步创造性地挖掘、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尝试练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外实践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地依赖于社会实践,所以一定要把学生课外生活实践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进行。教师要经常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及亲身感受,创设更具有实践性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语言动机,有一种想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