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协同视角下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机理分析
2016-06-30伟教授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南京211169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8
■ 严 伟教授(1、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 南京 211169 2、河海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98)
产业链协同视角下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机理分析
■ 严 伟1、2教授(1、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 南京 211169 2、河海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98)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链协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认为任何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其实质都是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间的解构、重组和协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高新技术对旅游产业链的“嵌入式”渗透融合模式、旅游产业链与并行产业的产业链间的延伸融合模式以及旅游产业内部集群式产业链的重组融合模式。从产业链协同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有助于促进旅游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机理 产业链 协同
当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不足及其影响
旅游产业融合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其概念、动力机制、融合模式、路径、融合度和对策等要素上,其中融合模式是研究重点内容之一。纵观相关文献和文献综述,本文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以下不足,这些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向纵深发展。
其一,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紧随在一般性产业融合研究之后,亦步亦趋,很多研究文献内容只是在产业融合研究基础上挂上“旅游”二字,无法突破产业融合研究的窠臼。
其二,旅游产业融合偏重于旅游业与个别具体产业之间融合的研究,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动漫产业、体育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研究,缺少一般性、机理层面的普适研究。
其三,研究视角过于单一,基本上沿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因此难以挣脱其束缚,大量文献的内容、语境、结论相差无几,缺乏创新。
其四,正是因为前述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表现为两点:一是用产业融合的过程性、阶段性步骤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二是直接套用产业融合模式的说法,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为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三种模式,而不去进一步分析这三种融合模式的内在机理。
有鉴于此,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背景,从产业链协同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从自组织理论的协同论角度来看,旅游产业融合是各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产业间,突破清晰的产业边界,最终形成新的融合型业态和产业的过程,其实质是原本分属不同产业的产业链间的一个解构、重组、协同与融合的过程,这里“解构、重组、协同与融合的过程”就是多个不同产业链包含的节点与基本单元在旅游产业融合导向下的协同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总体上命名为产业链协同模式,具体分为三类,即高新技术对旅游业的产业链渗透融合、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产业链延伸融合以及旅游产业链重组融合。
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链协同分析
旅游产业融合是产业链的协同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旅游产业链和其待融合产业的产业链在旅游需求的引导下,两大产业链之间相互吸收与整合,最终融合形成新型旅游产业的过程,也就是原有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的解构、重构与整合的过程。在旅游产业链的协同过程中,由于最终产生的融合型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吸收了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优势,具有更加多样的价值增值环节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满足程度会更高,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代表了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旅游产业链的解构
产业融合意味着原有产业的产业链的解散和新的融合型产业的产业链形成。对于旅游产业融合来说,当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促使旅游产业发生融合时,首先都会引起传统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的分解,但是分解的程度取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方式,融合方式不同会导致原有传统产业链的分解程度不同。例如,高技术产业向传统旅游业以渗透方式发生的旅游产业融合,是相关高技术产业产业链以整体模块的形式渗透、嵌入到原有的旅游产业的产业链中,从而引起传统旅游产业链的变革并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形式,因此,比较而言传统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的分解程度不会太高;而发生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形式,则是传统旅游产业链与待融合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包含的产业链环节一一分解,然后根据旅游需求重新整合成一条代表新业态的产业链,因此,以这种方式融合的旅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分解度是最高的。
(二)旅游产业链的截取与整合
在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协同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原有产业链的解构与分解,即传统旅游产业链与关联产业链分解为一段一段的产业链条环节或者价值活动单位,形成了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其后,通过市场选择截取其中一些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构建完整旅游产品的最优或者核心的价值环节,并把这些产业链条环节或者价值活动单位按照一定的产业链逻辑进行产业链系统的重构,重构后的产业链系统经过市场的检验整合成为代表旅游新业态的融合型旅游产业链,在旅游产业链的分解、重构与协整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由此看来,原有产业链的分解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开始,分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重构,重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新型旅游业态;重组产业链条单位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原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为了通过重新组合将互不关联的原有产业的产业链环节协整为具有互补性的价值增值链条,创造出具有更大产业融合效应的旅游产业融合价值。
(三)旅游产业链协同管理
协同学是1977年由德国科学家哈肯创立的,把所有研究对象当成是由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是它的研究方式,整个系统由这些子系统通过相互之间信息、物质或能量交换等方式而存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结构或者产生整体效应。协同效应是一种具有全新性质的整体效应,在这些全新性质中有部分是微观子系统中所不具备的,所以协同效应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行为。
协同理论研究在远离平衡态时各式各样的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由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的共同规律。协同使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使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使系统实现自组织而从一种有序状态走向另一种新的有序状态,并使系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作用力之和的效应。
管理学对协同的理解和应用。协同概念首次出现是在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中,安索夫认为它是一种业务表现,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产生的两个部门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也就是由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体的业务表现。安索夫认为,协同、产品市场范围、竞争优势、发展方向是公司四大战略要素。他将协同比作将企业多元化业务联接起来的纽带,协同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让现存的优势可以被企业充分地利用起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整体效益。协同是多个单元为达成同一目标,共同进行努力、共享现有资源的过程。
从旅游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间突破原本清晰的产业边界、形成一个新产业和新型业态的过程,其实质是旅游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之间的融合,融合的过程起始于旅游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分解成一个个产业链条和价值活动单元,这些产业链条和价值活动单元在旅游市场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进行重新组合,即发生协同效应,形成一个更能满足市场需求、质量更高的新型旅游产业链。
与传统的产业链管理相比,旅游产业融合时的产业链协同管理具有下述特点:一是将整个新型旅游产业链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旅游子产业和相关产业,而是考虑整个产业链系统的内外联系;二是以提高新型旅游产业链整体最优为目标,而不局限于原有产业链的局部最优;三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和整个新型旅游产业链的增值作为各个产业链条进行协同活动的运行规则;四是新型旅游产业链上的原本分属不同产业的各类产业链条本着“共赢”意识,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即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五是协同管理可以使整个新型旅游产业链创造的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旅游产业链协同管理就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奉行“共赢”原则,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使整个新型旅游产业链中的各类产业或企业元素更加信任、一致和团结,以提高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旅游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管理目标。
产业链协同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一)高新技术对传统旅游产业链的“嵌入式”渗透融合
这里的高新技术特指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旅游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在线旅游行业。据艾瑞咨询称,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收入达300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0%左右,在未来8年将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也看好在线旅游产业,积极布局在线旅游。例如,百度旗下拥有去哪儿、百度地图和百度旅游;阿里收购了高德地图、穷游网还有自创的淘宝旅行;腾讯入股了艺龙、同程和大众点评网。
1.互联网技术嵌入到传统旅游产业链。由于旅游者对信息的依赖性、旅游产品消费不依赖于物流等特点使得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互联网技术优化提升了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使旅游业由以往的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过渡,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增长、转型增长(张莉等,2007)。
作为高新技术的互联网技术具有渗透性,它以嵌入的方式渗透到传统旅游行业,并引起传统旅游产业链由单一、僵化的旅游产业链向具有更高柔性、经济性的旅游价值网转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互联网价值单元与传统旅游产业链包括的价值单元之间的协同过程。
传统旅游产业链是由旅游消费者、旅游产品供应商、旅游中间商构成,成员间的配合和协作都是按固定协议与模式进行的。这种纵向、单一、封闭的产业链运作方式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较低,运作质量不高,限制了产业链的整体价值提升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贡献。
互联网技术嵌入到旅游产业链中,并非仅在原有的旅游产业链中增加了一个环节,而是带来了旅游产业链的革命性变化。首先导致了原有旅游产业链的解体,在此冲击下,解体后的旅游产业链成员间在保持原有关系惯性的基础上处于盲目状态;此刻互联网价值单元以其大众性、开放性、工具性的特点重新梳理、整合了旅游产业链的各个价值单元,重新塑造了原有旅游产业链成员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运作方式,由僵化、单一、封闭的风格转化为柔性、多样性、开放性的风格,由过去单一的旅游价值链迅速转化为旅游价值网。正因为如此,整个旅游产业链的社会渗透能力增强,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旅游价值链过渡为旅游价值网。互联网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链的游戏规则和运作模式,旅游产业链模式从原本僵硬的“一对一”模式向网状模式过渡,并开始形成旅游价值网。在旅游价值网中,产业链各环节成员间的关系是多样化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为旅游产品供应商提供了虚拟市场,他们对市场的开发不再受地域限制,并且可以与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中间商都建立起业务联系;通过互联网,旅游中间商也能大范围地对旅游产品进行组织,可以借助互联网取得更多的供应商和客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慢慢地将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间商、客源地旅游者融合起来,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再表现为传统的直线关系,而是多种联系方式的网状结构(彭环宇,2001)。
这种网状的产业链模式由旅游者、OTA(网上旅行社或旅游电商平台)、传统线下旅行社、旅游产品供应商共同组成,各环节成员间的联系更为广泛、灵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组织系统。
从横向看,旅游产业由很多子行业组成,并且由子行业相互配合来运行旅游这一综合产业。旅游供应商环节是由“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旅游集团、旅行社、旅游公司则组成了旅游中间商;从纵向看,旅游价值网上的所有企业都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此来传递旅游消费者、旅游供应商、旅游中间商间的信息,有效地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使得整条价值链的交易时间缩短、交易成本降低。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旅游价值网表现出了开放性、协作共赢性和创新性(见图1)。
(二)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间的延伸协同
延伸协同融合模式发生在旅游业和与其并行的第一、二、三产业间,常见的旅游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延伸融合形式有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影视旅游、旅游地产等。本文以农业旅游为例说明延伸协同融合模式。
1.旅游产业链延伸融合是相关产业的产业链横向扩展的结果。现代农业具有更宽更长的产业链(见图2),这样的产业链由先进知识、信息与技术支撑,联系到企业、政府、金融以及农户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延伸性和拓展性较强,既可以向前延伸到种子、化肥、机械等资源的供给方,也可以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初次加工和深加工的加工产业以及销售服务部门等。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可以进行横向拓展。比如,提供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和各式塑料大棚的需求,使得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育种车间等各种相关产业获得综合发展;生产过程中,利用农作物生长时的观赏功能、农业科技的趣味性,与旅游业合作,开发出充满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的旅游农业(张瑜等,2011)。
图1 网际时代下网状的旅游产业价值网
与此类似,生态旅游的产生也是林业产业链横向拓展的结果(张勇等,2009)。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颁发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计发〔2007〕173 号)界定了林业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鼓励林业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要向新的关联产业领域进行横向拓展。例如,依法推进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风景林的营造和改造更新,提升景观品质,充实生态文化内涵等。
2.农业与旅游业间的产业链延伸协同融合过程。从自组织理论角度来看,产业链延伸协同具有以下特点:其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系统或运动形式;其对象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融合过程中对象之间始终联动相关;融合对象间的联系需要一个中间载体,这一载体建立了融合对象之间的联系;融合的本质是不同产业间的产业链融合,是一种产业协同效应。
旅游业和农业进行融合的过程表面上看来是农业资源和旅游服务进行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这两个产业的产业链进行分解、协同的过程。首先,农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的时候,旅游产业链解构为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并作为产业融合的一方要素得以保留;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分解为播种、生产、收获、销售等环节,并作为产业融合的另一方要素得以保留。其次,在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协同过程中,要对分解开来的农业产业链中具有旅游价值的环节进行识别,要对农业产业链中包括的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等含有审美、教育、放松身心等旅游吸引价值的环节进行旅游改造,使之与旅游产业链包含的各个价值单元相协调。最后,在满足旅游消费者需要的力量引导下,来自于农业产业链中具有旅游价值的活动单元与旅游产业链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打造农业旅游产业链。
与高新技术对旅游业的“嵌入式”渗透融合不同,在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协同融合过程中,农业产业链包含的各个环节扮演着资源提供者角色,而旅游元素则具有嵌入性和依附性的特点。也即,在旅游产业链延伸融合过程中,旅游元素必须要在一定载体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传统旅游业依赖的载体往往是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在农业旅游的协同融合过程中,农业资源成了旅游业的新载体。它通过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展示,并利用农业资源设计出内涵丰富、饶有趣味的各种活动,使得各种旅游要素都能与农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满足游客进行农业体验的需求。
由此可见,在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是外来相关产业嵌入旅游业还是旅游业嵌入相关产业主要取决于在融合后的新型旅游产业链中谁是旅游价值的提供者,从旅游延伸融合的角度看,任何一个能满足旅游者某种旅游需求、具有旅游价值的行业都可以与旅游业产生融合现象。
(三)旅游产业内部集群式产业链的协同重组融合
这一融合方式主要发生在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某些子产业之间。例如,农业通过生物链将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重新整合,从而融合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旅游产业内部集群式产业链的协同重组融合,其典型形式是旅游休闲综合体,对应的产业形式是旅游产业集群。
1.旅游产业集群式产业链的特点。从表象上看,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业内部相关旅游企业在有限地理空间下的集聚,但从产业链、特别是集群式产业链角度观察,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单链供应链形成,然后旅游单链供应链间协同、聚合成为一个网络组织的过程。蔡根女和黎继子(2006)最先正式定义了“集群式供应链”这一概念。他们的观点是,集群式供应链的本质是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在“网络”层面的耦合,表象的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暗含的旅游供应链的形成和集聚过程,旅游产业集群和供应链总是在共生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完善中并行发展着的。
图2 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其延伸
集群式供应链,往往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针对一个产业或者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建立的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研发机构乃至终端客户等,通过“供应商-客户”的关系方式,以“信任和承诺”的契约或非契约形式,建设起来的以本地一体化为基础的供应链;集群式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具有非唯一性和生产相似性特点,这些特点导致集群式供应链的多单链性和单链之间生产的相似性,单条供应链上的企业间分工协作,同时不同单链上的企业也产生跨链合作关系,形成了单链与单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除此之外,集群中还存在着大量既不属于任何单链式产业链而又为各单链式产业链中企业的生产服务的中小企业。如此一来,由大量单链式供应链以及大量提供服务保障的中小型企业构成了具有很强灵敏性的网络组织系统称为集群式供应链(吕晓东,2010)。
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上的特点表现为是一种多核网络,它的基础是单链式供应链。在旅游集群式供应链中,集群中的各个单链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网络性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单链式供应链的形成建立在核心企业的基础之上,而旅游集群式供应链之所以能够形成网络,则是由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纵横交错的关系存在(黎继子等,2004)。
2.旅游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融合。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同样遵从着自组织系统兴起、发展、高潮、衰落的生命流程周期。因此,旅游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大致可以归为裂变、集聚和扩散迁移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黎继子等,2004)。
裂变阶段。旅游集群式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从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扩大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旅游核心企业的竞争力。旅游核心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外包形式将供应链中自身无法或无需亲自实施的环节分离出去,即“裂变瘦身”,将大量为之服务的中小企业聚集于自身周围,而旅游核心企业则走“极化”之路,专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旅游产业集群中起到聚集、粘合中小企业的作用,在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聚集阶段。旅游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发展到聚集阶段时,其发展目标是网络式供应链系统,此时旅游核心企业由过去的主导地位变得次要,而相关的中小旅游企业则由次要地位上升为主要。因为,此时旅游产业集群要让更多的旅游大企业加盟,必须依靠相关的中小企业来吸引,数量众多的中小旅游企业意味着有更多的配套企业、更多的选择余地,欲加盟的旅游核心企业的交易和生产组织费用越少。在大量中小旅游企业的粘结作用下,集群式供应链不再处于单链状态而是向网络式供应链转变,单链之间不似之前那么独立与封闭,而是处于相互交融的混沌网络状态。
扩散迁移阶段。扩散迁移阶段是聚集阶段的延伸和强化。聚集阶段把单链式结构提炼成网络组织,随着旅游集群式网络供应链系统不断发展成熟,旅游集群式网络供应链企业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渐趋稳定,大中小型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渐趋完善,外来企业的进入速度日趋减缓。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集群式供应链的演化方向趋向于扩散性膨胀,即波浪式地层层推进,具体表现为旅游核心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粘合聚集作用更加明显,而弱势企业逐渐迁移到集群式供应链的外层,整个旅游集群式供应链的组织架构更加清晰成熟。
在旅游集群式供应链兴起、发展的协同演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横向结网,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纵向结网。纵向结网意味着单链的形成,横向结网意味着单链之间的协同融合。不仅如此,当旅游集群式供应链系统成熟后,需及时引导旅游产业升级和原有产业的扩散和转移,使得旅游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这种产业组织范式能够成为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本文从产业链协同角度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对旅游业的渗透融合、旅游业与并行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旅游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模式,认为任何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都是产业链间的协同结果,其中前两种模式具有嵌入意味,是一个产业链价值单元嵌入、依附到另一个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产业链条之中;后一种模式是旅游产业链单链协同成为旅游集群式供应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莉,茆晨娟.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
2.彭环宇.我国旅游网站有效实施网络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1
3.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5)
4.张勇,何海燕.林业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基本分析[J].林业科技,2009(3)
5.黎继子,蔡根女.价值链/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
6.吕晓东.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2010(23)
7.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集群网络式供应链驱动模式的研究[J].应用研究,2004(16)
8.黎继子,蔡根女,普德银.基于集群式供应链变迁演化规律研究[J].情报杂志,2004(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 YJA79016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严伟(1967-),江苏扬州人,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